放下
《荷澤神會禪師語錄》記載了一則唐代詩人王維向神會禪師問法的公案,其中有問答如下:
於時王侍禦問和上言:“若為修道得解脫?”答曰:“眾生本自心淨,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
王侍禦驚愕雲:“大奇!曾聞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說。”乃為寇太守、張別駕、袁司馬等曰:“此南陽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議。”
這則公案又叫王維南陽求法。在此,大意不必多講,神會禪師的“眾生本自心淨,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讓王維驚歎,並盛讚不已。
佛法之不可思議處,是要讓眾生自行承當,當下與佛無二無別;不可心外求佛“起心有修”,於別處妄求解脫之道。
佛悟道後即說,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隻是因為妄想、執著,不得解脫。即使連這個要求解脫的這一念心想,也是係縛。其主旨就是要我人當下承當即是解脫之道,不可再生妄念,心外求佛!當下就是。這就強調了我人本具的天真佛性,湛然常在。
何謂妄想之心?
《金剛經》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要我們破見相,斷眼識。並且言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心想,就是有為法,就是妄想之心,不可靠。所以又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教有一則“放下”的公案如下:
說的是以前,有一個修行人,雙手捧著一束鮮花,以最虔誠的心來供養佛。
佛陀一眼即看出他的來意,便問:“你今天來此供佛,是否心有所求?”
修行人就講:“世尊,我隻是個修道人,我什麼都不求,我隻是求道。”
佛陀就告訴他:“好!你既然是來求道,那就放下吧!”於是,修行人就把花放下,雙手合十。
佛陀又告訴他:“再放下!”修行人覺得奇怪,於是,把兩手也放下,
佛陀又說:“還要放下!”此時修行人不解地說:“世尊!花和手我都已放下,還有什麼要放下的呢?”佛陀說:“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修行人,當下大徹大悟。
在“放下”的公案中,修行人以最虔誠的心用鮮花供養佛,他什麼都不求,隻是求道。佛陀在他放下花及手掌後,再告訴修行人“你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最後通身放下,當下大徹大悟,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似乎隻知道在學業上努力學習,汲汲營求,尤其身處競爭激烈的經濟社會中,藉由追求名利財富來肯定自己的價值,滿足自己的欲望。心裏隻知求個什麼、獲得什麼,才不覺浪費生命;從來不曾想過要放下什麼、舍棄什麼。因此念頭總在得失間起起伏伏,始終是“心往外看”,心已非“明鏡台”,盡著心外塵境,終日忙忙碌碌,不能反觀覺照。
而修行就是要我們放下妄想、執著。
什麼又是執著?《涅槃經》說:“一即涅槃,二即生死”,說的是凡事不得生分別心想,要用心歸“一”;如果“有”就會生“無”,即是妄念,為“二心”,就會輪回於生死苦海,不得解脫。“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勇於麵對自己的習氣妄想,真的是不容易。最後連有求的這念心也要放下,所謂“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隻有心不著相才能清淨無染;通身放下才能大徹大悟。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智者止語,佛家拈花。如一方明鏡,映照山河萬象,波光風影,了然於心,無有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