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竭誠盡敬,依教奉行。
1、述褻慢之罪。
“然今之緇素,翻閱佛經,毫無誠敬。種種褻慢,難以枚舉。而習行既久,彼此相安。其褻慢之跡,不忍備言。視如來之法言,同破壞之故紙。且勿謂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即深知實義者,亦隻是口頭三昧,麵門輝光。如饑說食,如貧數寶。雖有研究之功,絕無實證之益。況褻慢之罪,奚啻彌天。而受苦之期,豈止窮劫。雖是善因,反招惡果。縱為將來得度之因,難免多劫備受其苦。用是心懷慘傷,敢陳芻蕘。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損。
然而今天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翻閱佛經,毫無誠敬可言。種種褻瀆輕慢,不勝枚舉。而做的久了,就習以為常了。那些褻瀆輕慢的種種行為,不忍心具體說了。對待如來的法語,就象對待破紙一樣。且不說那些不了解佛法的人不會受益,就是那些深知佛法真實意趣的人,也隻是口頭三昧,門麵上的光輝。好比饑餓的人說說食物,貧窮的人數數財寶。雖然有研究的功勞,絕得不到實證的利益。何況褻瀆輕慢的罪過,何止是彌天。而受苦的時間,豈止是窮劫。雖然是善因,反而招來惡果。即使是為將來得度種下了因,難免多生累劫備受其苦。希望能依照佛的教誨來奉行,這樣就會隻受益,不受損。
2、說恭敬之法。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
金剛經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為什麼要我們這麼做呢。“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而那些大乘經典,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
“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舍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既讀佛經,何不依佛經所說恭敬尊重。既褻佛法,豈能得佛法所有真實利益。倘能暫息狂見,清夜自思。當必心神驚悸,涕淚滂沱。悲昔日之無知,誓畢生以竭誠。從茲心意肅恭,身口清淨。永絕粗鄙之惡態,恒依經論之聖謨。果能如是,庶可於佛法大海中,隨分隨力,各獲實益。如修羅香象,及與蚊虻,飲******,鹹得充飽。又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如是,則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來說經,諸祖****之心,亦可以稍得舒暢而慰悅矣。今將古德恭敬經典之事跡利益,略錄數條。企欲真修實踐者,有所取法焉。”。(《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竭誠方獲實益論》)
因為諸大乘經乃是諸佛的母親,菩薩的老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九界眾生出離苦海的慈航。即使是高高地證得了佛果,尚且需要尊敬法。因為要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所以涅盤經上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何況是凡夫,通身都是業力。如同重罪的囚犯,長久地被關在監獄裏,沒法出去。幸好承宿世的善根,有機會看到了佛經。如同囚犯遇到大赦,慶幸無極。當然要依靠佛經,告別三界,永遠離開生死牢獄,親自證得三身,直達涅盤的家鄉。無邊的利益,都是從經典中得來的。怎麼可以任憑狂妄的知見,不存敬畏的心呢!就象那些俗世中的儒生那樣,動不動就褻瀆典籍。既然讀了佛經了,為什麼不依照佛經所說的,恭敬尊重呢!既然褻瀆了佛法,怎麼可能得到佛法所有的真實利益呢!倘若能暫時熄滅狂妄的見解,在清明的夜色中反思一下,必定會心神驚悸,涕淚滂沱。悲痛往昔的無知,發誓畢生都要竭盡至誠。從此,心意肅恭,身口清淨。永遠斷絕粗陋鄙視的惡劣態度,依照經論中的聖訓去做。果真能這樣,才能在佛法的大海中,隨分隨力,各自獲得真實的利益。如同修羅香象與蚊蠓喝大海中的水,各自都能喝飽。又如同天降大雨,花卉和樹木都能得到滋潤。這樣,自己受持經典的工夫才不會白用。而如來說經,各位祖師****的苦心,也可以稍微得到舒暢和安慰了。今天,將古來大德恭敬經典的事跡略錄數條於此,希望真修淨土求生西方的踐行者,能有所取法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