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誠方獲實益論》淺讀
《竭誠方獲實益論》是大師誠敬思想的代表作。第一段舉漢魏昭師郭林宗和程門立雪故事,說明“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第二段讚歎如來恩德,啟發報恩之心。“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暉、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第三段說褻慢佛經的過患,依《金剛經》和《涅盤經》說竭誠恭敬尊重。接著舉古德恭敬經典之事跡利益六則,供學人效法。全文及淺解如下。
一、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
1、學問才藝從專心致誌,竭誠盡敬中來。
“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儕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誌,竭誠盡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
諺語說,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這話雖小,裏麵蘊涵的道理卻是很大的。世間大到經術文章,小到一分才能,一個手藝。要想做的傳神,得到精髓,技藝超群,名傳古今,不專心致誌,竭誠盡敬的,怎麼可能做到呢!所以管子說,想啊想啊,翻來覆去地想啊。還想不明白,鬼神就會告訴你。其實不是鬼神告訴的,而是精誠到了極處。
2、四子尊師重道。
“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嚐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嗬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複進,又嗬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麵,今而後知子之心矣。宋楊時,遊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餘矣。張九成,十四歲遊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
漢代的魏昭,見到了郭林宗。認為經典中的老師容易遇到,人中的老師難逢難求。因此跟隨他學習。並灑掃侍奉。一次,林宗病了,讓魏昭給他作粥喝。粥做好了,魏昭喂林宗喝的時候,林宗大嗬道:“給長者做粥,不注意恭敬,這粥就不能吃了。”魏昭就重新做粥獻給林宗。林宗又嗬斥他。這樣重複了三次,魏昭麵不改色。林宗說,我從前隻是見到了你的麵貌,從今往後,我知道你的心了。
宋楊時,遊酢拜伊川為師。一天,他們向伊川請教學問,談的時間久了些。伊川不覺睡了過去。這兩個弟子侍立在那裏,不敢回去。過了很長時間。伊川一覺醒來,發現兩個弟子還站在那裏,就說:“你們怎麼還在這裏,快回去吧!”二人這才退去,這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多深。
張九成,十四歲的時候,在群庠學習,每天都閉門讀書,沒事從不出學校。臨屋的同學從牆縫中看他,見他合膝端坐,對詩書奉若神明。因此對他都十分驚歎佩服。連老師都因此對他十分尊敬。
以上這四個人,所學的是世間的明德新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他們尊師重道的精神尚且如此至誠。所以他們的學問品德,都有很高的成就。使生前後世,令人景仰不已。
3、總結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
至於弈秋之誨弈也,唯專心致誌者勝。痀僂之承蜩也,以用誌不分而得。由是觀之,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
至於弈秋談論棋道說,隻有專心的人得勝。佝僂承蟬,說不分心才行。由此看來,學問不分大小,都應當以誠敬為主。
二、述三寶恩,發誠敬心。
1、述佛寶度化眾生說法恩德。
“而況如來於往昔劫中,欲令眾生,同成覺道。以無緣種,莫由得度。因茲普現色身,垂形六道。種種方便,隨機利物。千門具啟,一道同歸。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雲布慈門,波騰行海。六度齊修,四攝普益。其布施也,內外俱捨。所謂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身肉手足,歡喜施與。故法華雲,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夫如來為眾生故,經曆三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普結緣種。待其機熟時至,然後示成正覺。宏開****,普應群機。上根則顯示實相,令其誕登道岸。中下則曲垂接引,令其漸次熏陶。顯密權實,偏圓頓漸。隨機而施,相宜而用。乘雖有三,道本無二。為實施權,權是實家之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家之實。俯順群機,循循善誘。必令機理雙契,方得解行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