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印光大師對家教的“誠敬”開示(1 / 3)

印光大師對家教的“誠敬”開示

清末民初,傳統佛教由於受山林派厭世避居及經懺流入世媚俗的消極影響,已與現實生活發生了嚴重脫節。一方麵,學人缺乏切實入手的最初方便;另一方麵,社會亦缺乏正確了解佛教的現實途徑。麵對這種情況,佛教界的有識之士,都極力在尋找引導佛教切入現實生活的最佳途徑。相較而言,印光法師較側重從以家庭為中心、以內省為途徑來引導佛教切入現實社會,“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其根本宗旨。家庭自然成了佛教切入現實的最主要途徑之一。學佛之人若能以誠敬之態度來敦篤倫常乃至廣行諸善,則世出世法就打成了一片。這樣一來,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實踐,就成了引導佛教切入現實生活的重要途徑。

一、提出母教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印光法師還認為,家庭教育在實踐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於母教,這亦是他家庭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這一思想源於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思想,但在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地位是不分軒輊的,隻是責任與分工不同而已。所謂父導之以嚴,母攝之以慈;父以剛克,母以柔克。與傳統教育思想相較而言,印光法師特別強調母親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家庭教育為天下太平之根本發隱》文中,他說:

世亂極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勞。其本所在,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賢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於此講求,治何可得乎。

在突出母教的前提下,印光法師指出母教應從胎教開始,這也直接承繼了傳統的家教思想。印光法師提出“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而又從佛教的立場出發,又特別指出了戒殺、念佛的重要性,他說:

母教第一是胎教,胎教乃教於稟質之初。凡女人受孕之後,務必居心動念行事,唯誠唯謹,一舉一動,不失於正。尤宜永斷腥葷,日常念佛,令胎兒稟受母之正氣,則其生時,必安樂無苦。所生兒女,必相貌端嚴,性情慈善,天姿聰明。

在《續編·求子三要》提出,母“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說:

“從受孕後,其形容必須端莊誠靜,其語言必須忠厚和平,其行事必須孝友恭順。行住坐臥,常念觀音聖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攝耳諦聽,聽則心歸於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齊,手口洗漱,出聲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潔淨處,並睡眠時,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若至臨產,不可默念。以臨產用力送子出,若閉口念,必受深窒之病。產婦自念,家屬皆為助念,決定不會難產,亦無產後各種危險。果能如此謹身口意,虔念觀音,俾胎兒稟此淳善正氣,則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兒初開知識,即與彼說因果報應,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須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物害人,甚於害己。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及說做人必須遵行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方可不愧為人”。

總之,印光法師的胎教思想與傳統的胎教思想雖稍有差異,但其精神基本相同,都主張母親應誠敬培德以使胎兒稟受正氣,這也正反映了他修己以治人的家庭教育理念。直接源於他即出而入的救世悲懷。

二、祭祖用素,不可以殺生表“誠孝恭敬”。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習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為禮。故祭天地,祭祖宗,奉父母,待賓客,皆以肉為表示誠孝恭敬之物。世間聖人,不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理,亦隨順俗情而行,又複諄諄於仁民愛物之道。推聖人愛物之仁,可知以肉表誠孝恭敬之非義也。夫表我誠孝恭敬,當以極慈祥清淨之物方可。何可以豬,羊,雞,鴨,魚,蝦等極穢汙之物,又複活活殺死。此等諸物死時,其慘痛怨恨,難以言宣。有仁心者,何忍以殺彼諸物,表我誠敬乎。試思此之誠敬,為順理之誠敬乎,抑悖德之誠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