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恭敬受持淨土法門論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念佛一法,是上聖下凡、若智若愚共修通行之法;以其專仗佛力,利益殊勝,不可與通途一法相類比。這也是印光大師一生所盡力弘揚與躬身實踐的。印光大師是自知時至的往生者,是修持淨業的實證者,同時帶給末法時代眾生莫大的信心,隻要遵循印光大師的開示,努力實踐,即能往生淨土。大師圓寂後被追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因大師生前的種種行跡,佛教徒深信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相關記載)。可見印光大師悲願之廣,度化之眾。
大師文鈔圍繞淨土信願行有諸多開示,恭敬、誠敬之心感人至深。
一、讚淨土法門超勝。
印祖是淨土法門的倡導和實證者,在《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闡述了“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的是救末世眾生同出苦輪的便捷法門,不管職業、根器、貧賤和忙閑,各人隻要“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輔以“眾善奉行”“閑邪存誠”,現世自然身心安樂,臨終無一不往生者,並希望大眾共同發心恭敬受持淨土法門,普為流通,同生淨土,實為大幸。諄諄之心、切切之意,字字體現了大師的智慧與悲心。文曰: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
大師還用了一個通俗形象的譬喻,盛讚受持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別於通途法門的殊勝功德,如世之王子墮地為一切臣宰所恭敬。“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文鈔三編卷二·複周智茂居士書三)
大師臨命終時往生,語真達師等雲:“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永思集》)進一步印證了佛言祖語的真實不虛,足見“至誠”之心在修持中的決定作用。
二、勸生信發願。
大師在《(正)複顧顯微書》中,闡述了“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恒常修持持名念佛一法在消業障、去疑生信中的關鍵作用,並且進一步強調“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從而令學人生信發願。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此種疑心,徹底脫落。則佛之有無,己之有無,入佛之門徑,彼岸之確據,何待問人?若不專心致誌念佛,而於別人口裏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淨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睹時無異也。倘複其明,則一睹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複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
大師還指出了修持從世間法行善起修,“竭誠盡敬修持性德,以行世善”,“又須竭誠盡敬,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法”。並且進一步勉勵淨業行人要“奮發大誌”“打起精神”,還強調了修德,即從“性德”振奮自拔起修的重要性。“今以具縛凡夫,即欲於現生中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可不奮發大誌,打起精神而能得乎?一切眾生,具有性德,殊少修德。今既發心學佛,是由性德而起修德。雖有此心,若不竭誠盡敬修持,則修德不能大著,性德仍舊被煩惱惡業所障,不能顯現。如日在雲中,了不見其光相。故須振起精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行世善。又須竭誠盡敬,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法。世間學一材一藝,皆須振起全副精神,方能有成。今以具縛凡夫,即欲於現生中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可不奮發大誌,打起精神而能得乎?德振之義,如是如是。倘能振拔,則名實相應。否則,有名無實,是自己不振拔之咎,非佛法之不能利人也。”(複崔德振居士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