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示念佛修持。
1、開示專修雜修。
大師在開示專修雜修時,強調了“生死心切,誠敬肫摯”,肫摯:為真摯誠懇之意,即念佛求生西方,須以了生脫死之切心,真心誠意發願為要。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之痛切。則於一行三昧,實為最善。若以悠忽當之,久或懈惰放廢,固不如兼持經咒為有把握。汝祈我決,我與汝說其所以,汝可自決。總之生死心切,誠敬肫摯,則專兼均可。否則專落悠忽,兼落紛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難得利益矣。(《三編卷四·開示五則》)
大意是,修行用功,固然應該專精。然而凡夫妄想紛飛,如果不加經咒作為助行,就容易悠忽懈怠。倘若能如喪考妣,如救頭然那麼痛切,這樣對於一行三昧,實在是最好的。如果隻是悠忽的去做,時間久了容易懈墮放廢,當然就不如兼持經咒來得有把握。你讓我幫你決定,我告訴你所以然,你可以自己做決定。總之,生死心切,誠敬真摯,這樣專修兼修都可以。否則專修落得個忽悠,兼修落得個紛繁。因為根本不真切,所以一切都難以得益。
2、示念佛方法。
大師在開示念佛方法時,強調“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指出“至於恭敬誌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又說:“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處處苦口婆心教誨誠敬學佛的重要性。在本開示中,大師還從反麵指出了“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至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當如忠臣之對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增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誌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增廣文鈔卷一·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大意是,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博最偉大的方法。不過必須要虔誠懇切到了極點,才能夠感應道交,這輩子立刻獲得真實的利益。若是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了得度的遠因,然而褻瀆傲慢的罪過,卻不堪設想。即使下輩子生天或生人間,也一定不能往生淨土。
對於佛像,一定要當成是真佛來看待,不可以當做紙墨的圖畫而已。麵對佛經及佛像時,應當要像忠臣侍奉聖主般,猶如孝子讀父母遺囑般。能夠如此,則沒有業障不能消除,沒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現在學佛的士大夫很多,不過他們都隻是閱讀經文以了解意義,做為口舌上的賣弄,博取大通家的名稱而已。至於說能恭敬虔誠,依經教來修行的,實在難得其人。我經常說,想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若是沒有恭敬心,甚至還褻瀆傲慢的,則罪業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減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們見麵,能苦口婆心的把這道理告訴他們,就是最大的法布施了。
大師又在《(續編)複又真師書》文中說,念佛“當恭敬至誠”,心口一如,“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並且以母子之念為喻,真切感人。“念佛之人,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縱不能完全了無妄念,然亦不至過甚。多有隻圖快、圖多,隨口滑讀,故無效也;若能攝心,方可謂為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如子憶母為喻,子心中隻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
3、示日常行持。
(1)主敬存誠為修行之要。
大師《複馬契西居士書一》開示:“欲得心地唯善無惡,當於一切時處,主敬存誠,如麵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縱,諸不如法之念頭,隨之而起矣”。
(2)誦經持咒念佛等日用行持,皆當以誠敬為主。
大師提出,禮佛誦經持咒念佛,如此種種的修行,都應當以真誠和恭敬為主,如果真誠恭敬到了極點,縱然佛經裏麵開示的功德不能在凡夫地得到圓滿,但那得到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如果沒有真誠和恭敬,那就和唱戲沒有兩樣,而裏麵的苦樂悲歡都隻是虛假的,並不是真的從裏麵出來的。縱然有些功德,那也不過是人天道的愚癡福報而已,而且因為這個愚癡的福報,還會因此而造業,那麼將來的苦果,怎麼能夠了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