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印光大師誠敬三寶論(1 / 3)

印光大師誠敬三寶論

印光大師文鈔中,對恭敬三寶,敬惜佛像、經籍、善書、字紙等都有詳細的開示,對在家信眾歸依也有誠懇的勸誡,並且時時對祖師大德恭敬修行、如麵佛天的高風懿德多加盛讚,其言語樸實感人,親切備至,讀來不能不讓人汗顏慚愧,策人精進,慎勿放逸!

一、對佛寶和法寶的開示。

1、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麵命親宣。

我佛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對於沒有福報禮拜佛祖舍利,不能於叢林親身參學、親近善知識者,大師開示學人,“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麵命親宣”,不敢有絲毫怠慢疏忽,即能消滅業障,破除煩惱疑惑,乃至證得念佛三昧,高登九品蓮台,早出生死。大師特別強調,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心存真誠敬畏之心,躬身親行,萬不可泛泛空談,不得實益。

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炙,有何所欠?但能見佛像即作真佛想,見佛經祖語即作佛祖麵命自己想,必恭必敬,無怠無忽;則終日見佛,終日親炙諸佛菩薩,祖師善知識,舍利叢林雲乎哉?《(正)與謝融脫書》

夫如來滅度,所存者唯經與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視作真佛,即能滅業障而破煩惑,證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視之,則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褻之則無過;若以褻土木金彩之佛像,則其過彌天矣。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聽途說之能事也。古人於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正)複尤惜陰書》

大師時時開示誦經者須生感恩心,“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麵佛天,如臨師保。”“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悉滿所願”。如:“一切佛經及闡揚佛法諸書,無不令人趨吉避凶,改過遷善。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極樂之蓮邦。讀者必須生感恩心,作難遭想。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麵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毀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奉勸世人,當遠罪求益,離苦得樂也。(《印光文鈔三編卷四·靈岩山寺念誦儀規題辭》)”“大覺世尊,所說一切大乘顯密尊經,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實相;曆三世而不易,舉十界以鹹遵。歸元複本,為人天之導師;拔苦與樂,作眾生之慈父。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猶如意珠,似無盡藏,取之不匱,用之無窮,隨心現量,悉滿所願。《(正)持經利益隨心論》”

大師還在《複裘佩卿居士書二》中開示,病房慎供佛像,心存至誠默念。“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於淨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增廣印光文鈔卷二·複裘佩卿居士書二》)”

2、塑造佛像戒裝藏用金銀寶物。

改造或者安立佛像,皆有裝藏之儀軌。大師開示道,佛菩薩藏中安置的物什,也是屬於俗情的表現,並沒有什麼別的深意。指出“大乘經咒,安於藏中,則有益。”別的都是俗情凡派之為,包括密宗所說。大師特別指出“所最貽害後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後來無知之人,包括鄉間小民貪利之徒,投機取巧做偷盜行,便毀像取寶,造無量罪業。大師慨歎道:“寶豈有許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於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足見大師之慈悲無量之心懷!

佛像如其不適宜,改造亦無妨。佛菩薩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屬俗情,並無深意。大乘經咒,安於藏中,則有益。餘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說,亦仍是俗情。所最貽害後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後來無知之人,便毀像以取寶。寶豈有許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於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昔山東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謂我之藏,被人偷去。問是何人,言此人厲害得很,通身都是毛,頭上長一隻腳。言此人我們找不到,隻好你老人找。後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見一小狗在旁,狗向糞門一咬,腸拉出來。其人言我偷藏時,恐神認得,反穿皮襖,頭上戴一隻棉襪子,方知通身是毛,頭上一隻腳之話。鄉間小民無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裝藏,若裝後必被愚人所毀。(《印光文鈔三編卷二·複施元亮居士書四》)

3、殘破之經像應焚化。

大師還開始道,“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以及“焚化”時應該謹慎處置。

“殘經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於後人也。豈可不知權變乎哉。(《增廣印光文鈔卷二·複周群錚居士書七》)”“經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餘處。以其灰取而裝於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淨沙或淨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於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旁,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複如岑師代友人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