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印光大師誠敬三寶論(3 / 3)

二、受皈依應慎重。

在《印光文鈔續編卷上·複湯文煊居士書二》,其一中,大師指出居士受皈依應慎重。

“不皈依造業,無壞法之咎。皈依後造業,人必以其既皈依而猶造業,反由此以謗佛法為濫汙也”。還指出,不可令外道混入佛門。“凡皈依者,必須至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用外道煉丹運氣等工夫,則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為正,以正為邪。此種人千萬不可令彼混入”。“今為各皈依者,各取法名,祈為抄而交之。祈為彼等說,必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生真信,發切願,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以此自行,複以此化他。方不負皈依二字。否則有名無實,了無利益之可得。且有輕法慢法之罪過矣”。(《印光文鈔三編卷一·複王海泉居士書》)”

大師進一步指出了,假善人是佛門中賊。“每見學佛者亦有偽為,其實則居心行事,仍然是利欲是務,依舊是瞞因昧果,欺佛欺人。此種假善人,實為佛門之賊,當深以為戒。勿道大者不可自欺欺人,即起心動念,亦當以誠為事。果能真誠不欺,久而久之,必為人所信向。人既信向,則天地鬼神當常護佑,令其常得吉祥也。況佛菩薩大慈大悲,有不垂慈加被者乎”。(《印光文鈔三編卷一·複寧德晉居士書二》)

三、讚僧寶祖師德行。

文見《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宗教不宜混濫論》:“所以古德大悟後,有三次七次閱大藏經者(汾州無業,三終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門人,禁足於上塔院十餘年,七終大藏。見《育王山誌》)。有以坐看為不恭,跪讀行披立誦者(棲賢湜三終大藏皆如此)。有畢生日持一部《法華》者(永明壽、首山念)。有看經唯恐打差(差音叉,去聲,異也),貼帖子於方丈門首,曰看經時不許問話者(仰山寂)。有持觀音聖號者(明教嵩,日誦十萬觀音,世出世間經書,不讀而知。又華林覺常念觀音,遂感二虎常相依附)。有持《準提神咒》者(金華俱胝和尚)。有日課百八佛事者(永明壽,一部《法華》,亦在百八之數)。有對立像不敢坐,對坐像不敢臥者(大通本,又凡食物以魚胾名者,即不食)。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百丈海)。至於念佛求生西方,則多不勝數也。良以百丈乃馬祖傳道嫡子,其開示有雲,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又所立清規,凡祈禱病僧,化送亡僧,皆歸淨土。故五宗諸師,多事密修也。多有久曆年所,躬行苦行(如溈山作典座,雪峰作飯頭之類)。無非欲圓滿六度,自利利他。類皆重法如寶,輕身似塵。絕不似今人之輕慢古今,褻黷經論也”。

大意為,所以古代的大德在大悟之後,有的三次、有的七次閱讀《大藏經》(如:汾州無業禪師三次閱讀完大藏經。育王知微禪師,乃是大慧宗杲禪師之門人,禁足於上塔院十餘年,七次閱讀完大藏經,此事見於《育王山誌》)。有的認為坐著看經典是不恭敬,於是跪著讀、邊行邊讀或站立著讀誦(如棲賢湜禪師三次閱讀大藏經,皆是如此)。有的是盡其終生每日持誦一部《法華經》的(如永明壽禪師、首山念禪師)。有的看經時唯恐有人幹擾打岔,於是貼帖字於方丈室的門頭,曰:“看經時不許問話”(如仰山慧寂禪師)。也有持誦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明教嵩禪師,每日持誦十萬聲觀世音菩薩聖號,世出世間的經書,不必閱讀便可了知。此外華林覺禪師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於是感得兩隻老虎常常相依附)。也有持誦準提神咒的(如金華俱胝和尚)。有每日定課一百零八種佛事的(永明延壽禪師,一部《法華經》也在一百零八之數目當中)。有對著站立的聖像不敢坐,對著端坐的聖像不敢躺臥的人(如大通本禪師,又凡是素食食物若是以魚肉為名者,即不食用)。有一日不作務,一日不飯食者(如百丈懷海禪師)。

至於稱念阿彌陀佛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則是多得不可勝數。這是因為百丈禪師,乃是馬祖禪師傳道的嫡子,百丈禪師的開示中有一說為:“修行的法門以念佛最為穩當。”又百丈禪師所訂立的清規當中,凡是祈病消災之僧,火化度送亡僧,皆是令其歸於極樂淨土。是故禪宗門內五宗的禪師,大多從事秘密修行念佛法門也。有很多都是經曆長久之修行,親自實行種種苦行(如溈山禪師作典座,雪峰禪師作飯頭之類),無非是要圓滿六度波羅密,以自利利他。古代的禪師們大多數是像這樣重視佛法如同寶貝,輕視色身猶似微塵,絕對不會像今人一樣輕視高慢古今之世,褻汙輕黷經論的。

觀世音菩薩在《大悲陀羅尼經》裏說:“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誠。”由此可見,誠敬之心在學佛、成佛中的重要性,願大眾學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