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印光大師誠敬三寶論(2 / 3)

4、善書恭送稍有信心通達文理者。

所可憾者,雖有其書不看,則與無同。看而不能依之修持,則與不看同。善書貴於流通,然須其人稍有信心,通達文理,然後可以送彼。送時又須誡以恭敬,切勿褻瀆。若或褻瀆,必有罪咎。此種書,皆為入聖超凡之前導。不得與一切小說閑書一例看。則或稍有益彼處。(《印光文鈔三編卷三·複傅法霖居士書》)

5、開示閱經至誠懇切、恭敬。

大師在《複永嘉某居士書》中,關於誦經書曰:“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者先端端正正坐一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再朗誦、或者默念。或者拜佛後端正坐一會,然後打開經典誦經。必須端正自己身體坐著,好像麵對著聖人,親耳聆聽聖人教誨一般,不敢萌發一念的懈怠,不敢起一念的分別心,從頭到尾,一直閱讀下去,不去管經文的語言和意思,全部不要理會,如此誦讀佛經,根性利的人是能夠證悟二空的理、證得諸法實相,即使是根性遲鈍的人也能夠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大師曾經說,但看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就是指的要這樣去讀經,所以說隻要能這樣去看大乘佛經,都能明心見性,豈獨有金剛經能如此。如果讀經時一邊讀一邊去分別,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這些全是凡情妄想,卜度思量,怎麼能和佛的意思相合、和經的義旨圓通,這樣能消除業障、福慧增長嗎?

“若知恭敬,猶能少種善根,倘全如老學究之讀儒書,將見褻慢之罪,嶽聳淵深。以善因而招惡果,即此一輩人也。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正)複永嘉某居士書》”

大意是說,如果知道恭敬,猶能種少許善根,倘若全都像老學究一樣讀儒書,那麼褻瀆輕慢的罪,就很大,因為善因而召感惡果,就是這樣的人啊。有智慧的人誦經,會在豁然之間大悟,寂然入定,又豈是虛妄分別之心所能得的?

又說,看經一事,惟恭敬方能得益。

夢東雲:“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原,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此一段開示,精切之極!當熟讀之。(中略)看經一事,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縱得,亦不過依文解義之益;而其業消智朗、徹悟自心,斷斷無此僥倖!況褻慢之過,有不可勝言者乎?此舉世通病,可為痛哭長太息者!(《複尤弘如居士書》)

6、關於刺血寫經。

在回答弘一大師的書信中,印祖委婉地道出了寫經當以“嚴恭”敬畏之心為之,不得戲作或者圖以虛名,以致褻慢。並糾正了尤居士對大師“唯欲人恭敬”的誤解,書信起首的稱謂應該書以“印光”二字,可見印祖謙虛恭敬之誠。還慈悲地回答關於刺血寫經一事,要弘一大師“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

“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書經。夫書經乃欲以凡夫心識,轉為如來智慧。比新進士下殿試場,尚須嚴恭寅畏,無稍怠忽。能如是者,必能即業識心,成如來藏。於選佛場中,可得狀元。今人書經,任意潦草。非為書經,特藉此以習字,兼欲留其筆跡於後世耳。如此書經,非全無益。亦不過為未來得度之因。而其褻慢之罪,亦非淺鮮。座下與尤居士書,彼數日前亦來信。意謂光之為人,唯欲人恭敬。故於開首即稱師尊,而印光法師四字亦不用。光已詳示所以。座下信首,亦當仍用印光二字。不得過為謙虛,反成俗套。至於古人於同輩有一言之啟迪者,皆以作禮伸謝。此常儀也,無間僧俗。今禮教陵替,故多多皆習成我慢自大之派頭。學一才一藝,不肯下人,尚不能得,況學無上菩提之道乎。此光盡他山石之愚誠也。刺血寫經一事,且作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血耗神衰,反為障礙矣。身安而後道隆。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則是效。但得一心,法法圓備矣”。(《增廣印光文鈔卷一·複弘一大師書二》)

7、普勸敬惜字紙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宋朝王文正公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諡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連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與字紙中來。(《印光文鈔續編卷下·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以期有心世道之人,輾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同上)”

大師還開示道,佛像、聖號勿作圖畫及信封。以及貼佛號應慎重。

文見《印光文鈔三編卷三·複康寄遙居士書四》:“阿彌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範古農以弘一師篆文鉤印,光知之,力言其褻瀆,古農因茲停印。宜將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則有益無過矣。若印佛號在上亂寫,於理不當。六年應德閎與光書,箋上集晉帖字,至彌勒二字,便畫一彌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異,若不知檢點,將濫無範圍矣。尤惜陰之子化一,極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彌陀佛,畫作種種形式。惜陰已估價,將刊板。化三來山見光,光極斥其過,遂止。祈為詳察。”“牆上貼佛號,亦有利益,亦有罪過。即貼亦必相宜而貼,庶可久存。若於露地,再不用好漿糊,則三二日即墮於泥塗中,或被他人之招貼蓋矣。此事亦不可潦草為之。(《印光文鈔三編卷三·複唯佛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