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世出世法,以誠為本”論
在中國近代,太虛、虛雲、弘一、印光四大高僧中,唯印光大師為專弘淨土。他的一生,注重戒行,會通儒、佛,對傳統的中國佛教信仰,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
弘一大師嚐說:“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五,頁二三七一,陳海量〈印光大師小史〉。)太虛大師讚譽印光大師為“清季民初,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按:即淨土法門),解行雙絕者。”(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七,頁四,太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
《印光大師文鈔》化人無數,字字珠璣,句句般若。字裏行間處處透露出“誠敬”思想,《文鈔》中涉及誠敬學佛思想者連篇累牘,反複叮嚀。
一、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世出世法,以誠為本。誠則能感聖應。不誠則無感,聖無有應。譬如月麗中天,影現萬川。水若昏濁鼓蕩,月影便難顯現。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則但結遠緣,難得實益。(《三編卷四·敬告閱者務須至誠恭敬自得實益》)
大意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以誠為本。誠就能得到聖人的感應,不誠就沒有感應。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懸照,月影顯現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渾濁不平靜,月影就難以顯現。這是因為水的緣故,不是月亮的問題。所以說,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如果沒有恭敬,那隻是結了個將來的緣分,難以得到現實的利益。
大師還說,須知誠與恭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莫不以此而為基本。“須知誠與恭敬,非唯學佛宜然。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欲得精一,莫不以此而為基本。觀《孟子》弈秋誨弈一事可以知矣。”(《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奕秋誨棋》的典故出自《孟子·告子上》。奕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奕秋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由於奕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青年人想拜他為師,奕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隻圖奕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奕秋講授棋道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揣想著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雖同在學棋,同拜一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這個故事是想告誡後人,真心誠意,恭謹專心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大師多次諄諄教誨,苦口叮嚀。
吾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滅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滅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全無恭敬,雖種遠因,其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凡見一切信心人,皆須以此意告之。此係從初心至究竟之決定實義,若當作腐僧迂談,便為自暴自棄,豈特孤負(印光),實為孤負自己也已!(《增廣文鈔卷一·複鄧伯誠居士書一》)
吾常曰,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毫無恭敬,雖誦經念佛,亦非毫無利益。而褻瀆之罪,當先受之,墮落三途,經若幹劫。其罪畢已,當承此善因,又複聞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若現生竭誠盡敬,則現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印光文鈔續編卷上·誡吾鄉初發心學佛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