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敬是學道的根本。弘一大師刺血寫經之前向大師請教法則,大師開示說,入道消除業障,唯在致力於“誠、敬”二事,否則便如無根之木、無翅之鳥。
入道多門,唯人誌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增廣卷一·複弘一師書一》)
就是說,趣入佛道的法門有很多,隻是根據每個人的誌趣根性而定,沒有一個完全固定的法門。但有一法是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誠和恭敬,這兩樁事情,就是未來有無量諸佛出現於世間,都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想要快速消除業障,快速證得無生法忍,如果不在誠和恭敬上麵下功夫,就如同樹木沒有根而要茂盛、鳥兒沒有翅膀而要飛翔,這怎麼可能呢?
大師又在《(續)複理聽濤書一》中開示說:“欲得佛法實益,須辦十分誠心。持經念佛之事雖同,心之誠有淺深泛切之不同,則其利益便大相懸殊矣。世間事事,均須以誠而成;況持經念佛,欲以凡夫身,了生脫死,超登佛國,不誠而能得乎?”大意是,欲得佛法實益,須以十分誠心恒常修持不懈。誦經念佛,也一樣,但是也因為個人用心的深淺、行持用功的專精和泛泛而修,利益和功德福報也有天壤之別。世間謀生等種種事務,均須以誠為之而後始得有成;何況誦經念佛等修持要務,而欲以凡夫業障之身,以求得了生脫死,超登佛國,假如不以誠敬之心一心為之,怎麼可能得道成佛哩?
往生在於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大師開示:“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大師在《複永嘉某居士昆季書》中開示:“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
大師在《複永嘉某居士書一》中言簡意賅地說:“心若至誠,法法皆靈;心不至誠,法法不靈。”(《增廣·卷一》)
??二、誠與恭敬是了生脫死的極妙秘決。
永嘉居士周孟由讀王耕心著作,誤以為念佛有口傳心授的秘訣,印光大師對他開示說: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鹹知,此道舉世鹹昧。(某某)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複永嘉某居士書五》
大意是,說到真誠和恭敬,這是世人都知道的,而這裏麵的道理卻世人大多迷惑和疏忽的。某人如果罪業深重,企圖要消除罪業而報答佛恩,每每尋求古大德修行的典範,因此而知道真誠和恭敬,確實就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的最妙秘訣。所以要常常對有緣的淨業行人諄諄告誡。
??《持經利益隨心論》也提出這樣的論點:佛所說大乘經道符實相,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但以眾生誌願狹劣,與夫致誠未極,不能直契(《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二·持經利益隨心論》)。高邵麟居士請教心難歸一的問題,大師開示:“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複高邵麟居士書四》)。大師又在《慈悲道場懺法隨聞錄序》中開示:“餘惟修行之要,敬為第一。人能主敬存誠,則一切凡情無由而起,本具聖智自然發現,凡一切人我是非、無明貢高以及懶惰懈怠、因循委靡之習氣,皆悉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