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回向淨土、究竟成佛論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對“回向”的釋義為:
回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回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於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論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回向為大利。”
印光大師在其文鈔中對回向有多處開示,除一般回向的意義,又具有淨土宗的鮮明特色,下麵試概述之。
一、回向的一般含義:以回向淨土、同生淨土究竟成佛為歸宿。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複回向淨土也。”(《文鈔三編卷二·複愚僧居士書》)
以上大意是說,所謂回向,就是以自己所修念誦的種種功德,如果任其所做,不去管它,就會隨著自己的所作所為而得到各種人天福報。現在將所做的功德而得到的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直至於將來究竟成佛的果。而不是僅僅隻得到人天福報而已。用一個“回”字,就能看出來,有決定不隨著世俗之情走的意思;用一個“向”字,就可見有決定希望出離塵世的良方。這就是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的說法。所作的功德是成就人天福報的因,回而向涅槃的果。所作的功德是有生滅的事,回而向不生不滅的實相妙理。所做的功德,本來屬於自己的行為,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所以,所謂回向,就是發願立誓,決定功德趨向的名詞而已。回向有三種意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真如之理。這就是回事向理的意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這就是回因向果的意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這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回向的意義,很大啊!回向的方法雖然不一樣,然而一定是以回向淨土,作為唯一的,不二的妙法。因為其餘的大願,不生到淨土,難以成就。如果往生淨土,什麼願望都能實現。所以,凡是所做的一切功德,即使別有所求,也必須回歸、回向淨土本懷。
印祖在《增廣文鈔·複永嘉某居士書九》中又開示:
“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誌,人各有業。(業,謂職業。)但隨緣隨分即可,不必與一切人皆同也。”
大意是,每天的功課,都該一一回向給法界眾生。如果這個功課為了這件事,那個功課為了那件事,也沒什麼不可以的。但必須有普遍回向的願,這樣才能跟三種回向相契合。三種回向是: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人各有誌,人各有業(職業)。隻要隨緣隨分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與其它人一樣。
被後世譽為南北朝後葉“隋代三大師”之一的淨影慧遠?(523-592)在《大乘義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種回向,即菩提回向:謂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種德;眾生回向:謂深念眾生,故願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給與他人;實際回向:謂為滅有為,趣求實際,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實法性。
此說三種回向與《大乘義章》相同,而以同生淨土為歸宿。
二、淨宗中回向的含義: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
淨土宗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為宗旨,所以淨宗之回向必指歸往生淨土。所以,印祖在《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士書》中開示:
“又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過愆。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方與佛合。如是之人,決定往生。若不如是,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又舉凡禮拜讀誦大乘經典,及作一切於世於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餘功德,另去回向世間福報,則念不歸一,便難往生。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大意為,念佛的人,必須事事任勞任怨,心心念念提妨過衍。知過必改,見義必為,這樣才能與佛相合。能這樣做的人,決定往生。如果不這樣做,就與佛願相反,絕對難以感通。而且,凡是讀誦大乘經典,以及做一切於世於人有益的事情,都應該全部用來回向西方。不能隻把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其餘的功德另外去回向世間的福報,這樣心念不歸一,就難往生了。要知道,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間福報,自然會得到世間的福報,如果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到的世間福報反而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就沒有把握了。
又在《續編卷上·一函遍複》中開示: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複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