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學科研究評述(28)(3 / 3)

還要特別指出的,嚴家炎先生的這些研究,在學術界也有過不同意見,曾經引發過一些論爭,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關於金庸的論爭,關於七月派小說的論爭。在論爭中,嚴家炎先生都堅持用事實說話,據理力爭,其基本立場就是要維護文學的多元並存和文學研究、批評的多元性。在這樣的原則問題上,嚴先生是態度鮮明、堅定,絕不含糊的,這和他在學術上的寬容是相輔相成的,在學術界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關於“五四”新文學的評價的論爭中,嚴家炎先生發表了《不怕顛覆,隻怕誤讀》一文(載《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1期),文章不長,卻有重要的意義。嚴先生認為,“反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的意見,自來就有。

新儒學、後現代之類的顛覆,也不必多慮。值得注意的,我以為倒是對‘五四’的誤讀。把‘五四’新文化運動說成是‘歐洲中心論的產物’;責備‘五四’新文化運動‘全盤反傳統’,造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斷裂,都是不符合史實的誤讀。對‘五四’反對派的意見,也要防止和警惕誤讀,並非一講‘五四’毛病就是‘顛覆’”。他的態度是:“我們讚美‘五四’,繼承‘五四’,又超越‘五四’。”“不怕顛覆”,表現了嚴先生的開闊心態,在他看來,曆史與現實的一切,當然也包括“五四”,都是可以批評的;“隻怕誤讀”,是他一貫的從事實出發的態度,對建立在誤讀基礎上的批評,是要論爭、辯駁的,其所依據的,依然是事實。因此,嚴先生近年研究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些引起爭議的重大問題的重新考釋,寫了一些很有分量的文章。

而“繼承‘五四’,超越‘五四’”,則為現代文學研究者在麵臨新的挑戰時,所應有的態度,提出了一個原則:一方麵,要堅守學科的基本立場,維護和繼承“五四”新文化傳統;另一方麵,又不要將其凝固化,不回避所存在的問題,要有新的發展和超越,這樣就可以使學科的發展,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勢。在我看來,294中國現代文學史論嚴家炎先生所提出的這一“既堅守,又開放”的原則,對現代文學學科的健康發展,是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的。

應該說,嚴家炎先生的三大學術思想:堅持從史料出發的實事求是的原則與學風;多元共生的文學史觀和方法論;繼承、堅守“五四”,又超越“五四”的基本立場,在他主編的這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裏,是得到認真的貫徹和體現的。這構成了本書內在的學術思想與精神,是其底氣所在。

在結束這篇文章時,我又想起了嚴家炎先生的一個評價,他說,我們現代文學這門學科,發展路子比較正,學風也比較正。這大概是包括我在內的現代文學研究者,對這學科、學界總有一種依戀心態的原因所在吧。這樣的學術正氣,是由學科開創者的第一代學人,王瑤、唐、李何林、賈植芳、田仲濟、陳瘦竹、錢穀融———諸位先生奠定的,又經過以嚴家炎、樊駿先生為代表的第二代學人的培植與堅守,已經形成一個傳統。現在,我們在本書的主要撰稿者,事實上已經是本學科的骨幹和帶頭人的中年學人這裏,又看到了這樣的學術“正路”、學術“正氣”的新的堅守、繼承與發展,這是我讀這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最為感動和滿足之處,我從中看到了學科發展的希望。因此,也要向本書的主編和所有的撰稿者表示最大的敬意。

2011年5月22—26日讀書,27日寫提綱,28日講,29—30日整理成文嚴家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對當下現代文學研究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