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學科研究評述(19)(2 / 3)

3.《“寫實主義”下的文學閱讀———中國文學史經典的形成》

(戴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年第2期)本文不是一般的學術史研究,而是這些年學界一直在關注的“文學知識生產”的研究,即要追問:我們的關於“文學”、“文學史”的觀念是如何曆史地建構起來的?而本文所要討論的是“中國文學史經典的形成”。作者緊緊抓住五四以後中國文學史的建構與書寫,文學史的教育(出版與教學)兩個環節,通過對有關史料的精細梳理,描述了“從文學作品經由選擇與詮釋而經典化”,到文學經典及其詮釋經過文學教育“反複申說而再度經典化”這樣一個連續不斷的曆史過程,從而揭示出,五四文學革命所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觀如何深刻地影響了幾代人對中國文學傳統的閱讀、理解與接受,並對之作出了曆史的反思。這也就從一個特定角度加深了我們對五四文學革命的深刻影響及其局限的認識。

本文是作者的專著《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分,是近年“文學知識生產”研究的重要成果。

4.《〈家〉的版本源流與修改》(金宏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3期)本文是作者的專著《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的一部分,是近年學界所關注的“現代文獻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現代文學史料研究專家朱金順先生對作者的專著作了兩點評價,一是“資料占有的功力和對校的艱辛”,一是“評析有新意,自成一家之言”(《長篇小說版本研究的一部力作》,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3期),這也同樣適合於對本文的評價。巴金的《家》前後改了九次,其中有的版本已經很難尋覓,本文對曆次修改情況、版本源流作了細致的梳理,並對14000多處的修改,作了分類分析,其中有許多重要發現,有助於讀者與研究者對作者創作原意更王瑤學術獎推薦書兼及近年學術研究新進展235準確的理解,並折射出從原創到修改時代、文學思潮的變遷。

另,董健所主持的《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也是近年史料整理的重要成果,似也可考慮評獎。

“找回失落的文學世界”

———答《南方文壇》記者問

問:最近,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您主編的《中國淪陷區文學大係》,引起了學術界與讀書界的關注。您能談談這套書的出版經過嗎?

答:這套書的規模較大,共分“新文藝小說卷”(上、下冊)、“通俗小說卷”、“詩歌卷”、“散文卷”、“戲劇卷”、“評論卷”、“史料卷”七卷八冊(已出版前六卷),共約540萬字。從1992年底開始策劃,到1998年底正式出版,曆時六載,實屬不易。手撫這厚重的一本本書卷,我確有如釋重負之感。這要感謝書係的兩位顧問王元化、嚴家炎先生,他們不僅對這套書給予了最有力的支持,更始終如一地關懷我的思想與學術的成長。還要感謝我的兩位合作者,“大係”的副主編封世輝、黃萬華先生:萬華是淪陷區文學研究最早的耕耘者之一,這套書凝聚了他的許多研究成果;世輝則是編選工作的實際主持者,他的認真、細心、嚴格與嚴謹,對提高“大係”的質量可以說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所有的編選者範智紅、吳曉東、朱偉華、孔慶東、葉彤、謝茂鬆,自然是功不可沒,盡管都是我的學生,但我仍要向他們表示謝意。當然,我更要向廣西教育出版社的幾位領導———江淳、李人凡、唐永亮、趙汝明先生,以及夏日炎等責任編輯致敬,因為他們是在我們為“大係”的出版四麵碰壁幾於絕望的時候,毅然伸出援助之手的———由於可以想見的原因,這套書顯然不可能得獎,卻要有巨額的投入,出版的動因隻能來自對學術發展的一片熱忱。因此,淪陷區文學研究的專家、北京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長張泉先生說《中國淪陷區文學大係》是“本世紀出版界和學術界聯手在中國現代文學領域完成的最後一項宏大工程”,這是說出了真實的。

“找回失落的文學世界”237問:作為主編,你提出編選《淪陷區文學大係》這一學術課題的最初動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