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學科研究評述(17)(3 / 3)

新一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者221可謂是有趣的反動”。倪婷婷的獲獎論文《“名士氣”:傳統文人氣度在“五四”的投影》,把研究的觸角伸向作家的精神氣質,這是一個極難把握、又極有吸引力的領域,作者的研究卻顯得遊刃有餘:既“進得去”,以女性學者特有的細膩、敏銳的感悟力,從新文學陣營中的“名士”放達、隱逸的表象,看到背後更為幽深精微之處;又“跳出來”,以研究的距離感與曆史感,作冷靜的觀照,強調“五四作家的名士氣,以及他們中國名士風的創作,其可取之處與致命弱點幾乎融為一體”。《論錢鍾書著作中的話語空間》的作者季進也是敢於給自己壓重擔的,他選擇了一個難題:將錢鍾書的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融於一體,作總體格局的研究;他又借助福柯話語權力理論,提煉出“話語空間”的概念來作這樣的整合工作:這兩個方麵都很能顯示新一代研究者的特點。在具體的考察中,他於人所注目的錢鍾書的學問文章中發現了思想關懷,“既有對人事人情的透徹理解,也有對抽象哲理的形而上考索,還有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光芒”;在錢鍾書話語空間的獨特性的探索中,他又發現了“中國辯證法”、遊戲精神與“和而不同”的對話原則:這都能加深對這位最難處理的中國文學界與學術界的“奇人”

的理解。

(四)

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新一代研究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眼光,把握問題的學養,辨析問題的能力;一切都在重新思考、探索中,在形形色色的看起來似乎有點混亂的實驗中,顯示出學術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這都是現代文學研究這門學科“不再年輕,正在走向成熟”中的希望所在。但我們在作出“一切都在重新思考、探索”這樣的判斷的另一麵,也是在強調現在還不是大收獲的季節。從總體上看,依然缺少有分量的扛鼎之作,這是大家都可以感覺到的。

即就這次得獎論文而言,在具有前述明顯的特色與優長之處的同時,大多數論文也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明顯的不足。我們為已經展現的可能性而高興,但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當然,學術的發展與突破,是需要一個積孫鬱:《格非〈廢名小說的時間與空間〉獲獎評語》,載《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第3期。

累的過程的,不可操之過急,更不能拔苗助長。但我們的現代文學研究,不僅是年青一代,而且也包括老年與中年學者的研究,總體水平並不高,而且又確實存在著危機,這都是必須正視,保持一種清醒的。

應該承認,新一代學者今天麵臨的學術環境,比之我們當年,或許是更為惡劣的。學術的體製化、商業化,權力和利益對學術的滲透,學術的腐敗,表麵繁榮下的學術泡沫化,整個社會空氣、學術空氣的浮躁,都對我們的學術產生嚴重威脅。如何頂住這一切,堅守學術的獨立性與科學性,仍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而且應該看到,在惡劣的學術環境下,學術研究有可能走向脫離、回避現實,從而削弱其創造性、批判性的品格。而堅守學術研究的獨立性、科學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恰恰是唐等老一輩學者為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今天,我們在這裏頒發唐青年文學研究獎,不僅是對已有成績的一次檢閱,更是一個提醒: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與發揚老一輩學者所開創的傳統,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新一代學者所應肩負的曆史重任。

正是出於這樣的期待,我還想說幾句或許是在這樣的場合不應該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