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魏建功先生舉行了一回“中國語文誦讀方法座談會”,參加的有三十人左右,座談了三小時,大家發表的意見很多。我因為去診病,到場的時候隻聽到一些尾聲。但是就從這短短的尾聲,也獲得不少的啟示。昨天又在北平《時報》上讀到李長之先生的《致魏建功先生書》,覺得很有興味。自己在接到開會通知的時候也曾寫過一篇短文,說明誦讀教學可以促進“文學的國語”的成長,現在還有些補充的意見,寫在這裏。
抗戰以來大家提倡朗誦,特別提倡朗誦詩。這種詩歌朗誦戰前就有人提倡。那時似乎是注重詩歌的音節的試驗;要試驗白話詩是否也有音樂性,是否也可以悅耳,要試驗白話詩用那一種音節更聽得入耳些。這種朗誦運動為的要給白話詩建立起新的格調,證明它的確可以替代舊詩。戰後的詩歌朗誦運動比戰前擴大得多,目的也擴大得多。這時期注重的是詩歌的宣傳作用,教育作用,也許尤其是團結作用,這是帶有政治性的。而這種朗誦,邊誦邊表情,邊動作,又是帶有戲劇性的。這實在是將詩歌戲劇化。戲劇化了的詩歌總增加了些什麼,不全是詩歌的本來麵目。而許多詩歌不適於戲劇化,也就不適於這種朗誦。所以有人特別寫作朗誦詩。戰前戰後的朗誦運動當然也包括小說散文和戲劇,但是特別注重詩;因為是精煉的語言,彈性大,朗誦也最難。
朗誦的發展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教學,也可以幫助白話詩文的上口,促進“文學的國語”成長。但是兩個時期的朗誦運動,都並不以語文教學為目標;語文教學實際上也還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現在魏建功先生,還有黎錦熙先生,都在提倡誦讀教學,提倡向這一方麵的自覺的努力,這是很好的。這不但與朗誦運動並行不悖,而且會相得益彰。黎先生提倡的誦讀教學,據報上他的談話,似乎注重白話,魏先生的座談,卻包括文言。這種誦讀教學自然是以文為主,不以詩為主;因為教材是文多,習作也是文多,應用還是文多。
這就和朗誦運動的出發點不一樣。
誦讀是一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的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教師範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自己練習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外卻都可以看著書。誦讀隻是誦讀,看著書自己讀,看著書聽人家讀,隻要做過預習的工夫,當場讀得又得法,就可以了解的,用不著再有麵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這和戰前的朗誦差不多,隻是朗誦時聽眾看不到原作;和戰後的朗誦卻就差得多。朗誦是藝術,聽眾在欣賞藝術。誦讀是教學,讀者和聽者在練習技能。
這兩件事目的原不一樣。但是朗誦和誦讀都是既非吟,也非唱,都隻是說話的調子,這可是一致的。
吟和唱都將文章音樂化,而朗誦和誦讀卻注重意義,音樂化可以將意義埋起來,或使意義滑過去。戰前的朗誦固然可以說是在發現白話詩的音樂性,但是有音樂性不就是音樂化。例如一首律詩,平仄的安排是音樂性,吟起來才是音樂化,讀下去就不是的。現在我們注重意義,所以不要音樂化,不要吟和唱。我在別處說過“讀”該照宣讀文件那樣,但是這句話還未甚顯明。李長之先生說的才最幹脆,他說“所謂誦讀一事,也便隻有用話的語調(平常說話的語調)去讀的一途了”。宣讀文件其實就用的是說話的語調。
誦讀雖然該用說話的調子,可究竟不是說話。誦讀趕不上說話的流暢,多少要比說話做作一些。誦讀第一要口齒清楚,吐字分明。唱曲子講究咬字,誦讀也得字字清朗;盡管抑揚頓挫,清朗總得清朗的。李長之先生注重詞彙的讀出,也就是這個意思。座談會裏潘家洵先生指出私塾兒童讀書固然有兩字一頓的,卻也有一字一頓的;如“孟—子—見—梁—惠—王”之類的讀法,我們是常常可以聽到的。大概兩字一頓是用在整齊的句法上,如讀《千字文》、《百家姓》、《龍文鞭影》、《幼學瓊林》、《千家詩》之類;一字一頓是用在參差的句法上,如讀《四書》等。前者是音樂化,後者逐字用同樣強度讀出,是讓兒童記清每一個字的形和音,像是強調的說話。這後一種誦讀,機械性卻很大,不像說話那樣可以含胡幾個字甚至吞咽幾個字而反有姿態,有味兒。我們所要的字字清朗的誦讀,性質上就近於這後一種,不過頓的字數不一定,再加上抑揚頓挫,跟說話多相像一些罷了。
用說話的調子誦讀白話文,自然該最像說話,雖然因為言文總有些分別,不能等於說話。但是現在的白話文是歐化了的,誦讀起來也還不能很像說話。相信誦讀教學切實施行若幹時後,誦讀可以幫助變化說話的調子;那時白話文的誦讀雖然還是不能等於說話,總該差不離兒了。誦讀白話詩,現在是更不像說話;因為詩是精煉的說話,跟隨心信口的說話本差著些程度,加上歐化,自然要差得更多。用說話的調子讀文言,不論是詩是文,是駢是散,自然還要差得多;但是比吟或唱總近於說話些。從前學習文言乃至欣賞文言,好像非得能吟會唱不可。我想吟唱固然有益,但是誦讀也許幫助更大。大概詩詞曲和駢文,音樂性本來大些,音樂化的去吟唱可以獲得音樂方麵的受用,但是在了解和欣賞意義上,吟唱是不如誦讀的。至於所謂古文,本來基於平常說話的調子,雖然因為究竟不是口頭的語言,不妨音樂化的去吟唱,然而受用似乎並不大;倒是誦讀能見出這種古文的本色。所以就是文言,也還該以說話調的誦讀為主。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