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非廉:《孟子·滕文公》記載:戰國時期齊國隱士陳仲子(本名陳定)出生在大家族中,哥哥享有豐厚的俸祿,但陳仲子認為哥哥的俸祿是不義的,於是他背棄兄長和母親,帶著妻子逃走了。為了自己表現廉潔而不顧親情,在儒家學者看來算不得廉潔。

由餐藜藿,鬲販魚鹽。

【典故】

由餐藜藿:《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弟子仲由年輕時家貧,隻能吃藜藿(都是野菜,這裏指粗劣的飯菜)度日,還要到百裏之外去背米,為父母做飯。後來仲由在楚國做官,過上了富貴的生活,但他卻歎息道:“現在想吃粗劣的食物,給父母去背米做飯,是不可能了。

鬲販魚鹽:《呂氏春秋·慎大覽》記載:商朝末期,政治混亂,膠鬲有才華卻得不到任用,隻能靠賣魚賣鹽為生。西伯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得知後,就把他推薦給紂王。

五湖範蠡,三徑陶潛。

【典故】

五湖範蠡:《國語·越語》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越王想要和他平分國家,範蠡推辭後帶著家人乘船進入五湖(即太湖,位於今江蘇南部)。越王找不到他,就用黃金鑄了範蠡的像,像對真人一樣禮遇。

三徑陶潛:東晉末期到南朝宋初期詩人陶潛的《歸去來辭》中有“三徑就荒,鬆菊猶存”的句子,意思是說自家門前的小路已經荒廢,但鬆樹和菊花還都一如往日。三徑:指歸隱的家園。

徐邈通介,崔郾寬嚴。

【典故】

徐邈通介:《三國誌·魏書·徐邈傳》記載:有人問三國時期魏國大臣盧欽:“大家曾說徐邈(三國時期魏國官員)通達,他從涼州刺史任上回京,大家又都說他清直。這是為什麼?”盧欽回答:“曹操看重清廉樸素的人,大家都特意改換車馬服飾來求得好名聲,徐公卻與從前一樣,所以大家說他通達;近來風氣奢侈,大家都爭相仿效,但徐公還是和從前一樣,所以大家說他清直。”

崔郾寬嚴:《新唐書·崔郾傳》記載:唐代人崔郾在虢州當刺史,一個月都未必會責打一個人。但他到鄂州以後,卻變得非常嚴厲。有人問他為何前後變化這麼大。崔郾說:“陝地土地貧瘠,百姓勞苦,我以寬容的方式撫慰他們,百姓很容易歸服。鄂州土地肥沃,百姓強悍,不靠威嚴無法製服他們。做官要懂得根據情況而改變措施啊。”

易操守劍,歸罪遺縑。

【典故】

易操守劍:《先賢行狀》記載:東漢王烈同鄉有一個人偷牛,被牛主抓住,偷牛的人說:“我願意接受一切懲罰,但請不要讓王烈知道這件事。”王烈聽說後,認為這個賊還有羞恥之心,就送給他一匹布。後來有個老人把佩劍丟在路上,有個過路人看到,就停下來看守,一直等到老人來找。有人追查守劍之人是誰,發現就是之前的偷牛賊。

歸罪遺縑:《後漢書·陳寔傳》記載:東漢官員陳寔夜間讀書時,有個小偷躲在房梁上。陳寔發現後,就對子弟說:“做壞事的人不一定原本就是壞人,有時是習慣改變了天性,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這樣。”小偷嚇得跳到地上,磕頭謝罪。陳寔說:“你是因為貧窮才這樣吧。”於是送給他兩匹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