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儀李揆,骨相呂岩。

【典故】

風儀李揆:《劉賓客嘉話錄》記載:唐代大臣李揆風儀美妙,善於奏對,唐德宗認為他“門第、人物、文章,當世第一”。

骨相呂岩:《潯陽摭醢》記載:唐末五代時期,高僧馬祖見到呂岩(即呂洞賓,道士)時說:“這個孩子骨相不一般。”後來呂岩遊廬山,遇到神仙鍾離真人,向他學了劍法。骨相:古人認為可以通過骨骼看出人的命運。

魏牟尺縰,裴度千縑。

【典故】

魏牟尺縰:《新論》記載:戰國時期魏國學者魏牟見趙王,趙王正讓一個工匠做帽子,於是魏牟對趙王說:“您如果愛惜國家能像愛惜做帽子的布一樣,國家就能治理好了。”趙王問:“治國為什麼要和做帽子的布相比呢?”魏牟說:“您從來不讓親信做帽子,都是找來好的工匠,是怕他們做壞了,浪費布。現在您治國不選賢才,而任用自己喜歡的人,這不是把國家看得還不如做帽子的布嗎?”趙王無言以對。

裴度千縑:《新唐書·皇甫湜傳》記載:唐代大臣裴度修福先寺,皇甫湜題寫了碑文。裴度給他豐厚的報酬。皇甫湜卻大怒說:“我寫了三千字碑文,一字要三縑(細絹),你給的報酬太少了。”裴度聽後笑著說:“你是桀驁不馴之人,我理應給你補足。”

孺子磨鏡,麟士織簾。

【典故】

孺子磨鏡:《海內士品》記載:東漢大臣黃瓊曾經推薦名士徐稚(字孺子)做官,徐稚沒答應。黃瓊去世後,徐稚去參加葬禮,因為沒有路費,便帶著磨鏡的工具,一路上靠做工掙錢。

麟士織簾:《南史·隱逸傳》記載:南朝齊教育家沈麟士家貧,他一邊織簾子一邊讀書。同鄉稱他為“織簾先生”。

華歆逃難,叔子避嫌。

【典故】

華歆逃難:《世說新語·德行》記載:東漢末年,名士華歆與王朗同時乘船避難。有一人想要搭船,華歆有些猶豫,王朗說:“地方還大著呢,有什麼不可以的。”後來賊兵追上來,王朗想讓那個人下船,華歆說:“我當初擔心的就是這個情況。既然他已經把性命托付給我們,我們怎麼能因為形勢危急就拋棄他呢?”於是三人依然一起逃難。

叔子避嫌:《詩傳》記載:春秋時期魯國人顏叔子獨自住在一間屋裏。晚上下大雨,鄰家的房屋倒塌,有個女子到顏叔子處躲避。顏叔子為了避嫌,讓女子手持蠟燭照明,蠟燭燒盡了,就點起火把來,一直到天亮。

盜知李涉,虜懼仲淹。

【典故】

盜知李涉:《雲溪友議》記載:唐代文人李涉旅行時遇到盜賊,盜賊的首領聽說是李涉,就說:“我們久聞你擅長作詩,希望能贈給我們一首。”於是李涉寫了一首絕句:“風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而今半是君。”

虜懼仲淹:《談苑》記載: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接替連續戰敗的範雍出鎮延州(治所在今陝西延安),防禦西夏。西夏人互相提醒道:“不要再打延州的主意了。範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範雍那樣好欺負。”虜:此外指西夏人。

尾生豈信,仲子非廉。

【典故】

尾生豈信:《莊子·盜蹠》記載:春秋時期魯國人尾生與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遲遲未到,此時洪水來了,但尾生不願失信,於是抱著橋柱等待,最終被淹死了。為了顧全約會的小信小義而喪命,在儒家學者看來算不得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