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子野,神識阮鹹。

【典故】

深情子野:《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東晉名士桓伊(小字馬野)喜好音樂,每次聽到清亮的歌聲,總是感歎:“奈何,奈何。”大臣謝安聽說後,評價道:“桓伊真可以說是感情深切。”

神識阮鹹:《晉書·阮鹹傳》記載:魏晉時人荀勖熟悉音律,西晉的宮廷音樂都由他製定,樂器也是他製作的。名士阮鹹也懂音樂,每次宴會,阮鹹總說音律不和諧。荀勖很生氣,便將阮鹹外調。後來有人耕地,挖出周朝定律用的玉尺,荀勖用它校正自己所製的樂器,都跟標準差一絲。經過此事,荀勖很讚賞阮鹹的見識通神。

公孫白紵,司馬青衫。

【典故】

公孫白紵:《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王派公子季劄出使鄭國。季劄和鄭國大臣公孫僑一見如故,季劄送給公孫僑縞製的腰帶,公孫僑回贈以白紵(一種絲織品)衣。

司馬青衫:唐代詩人白居易寫有一首名為《琵琶行》的詩。詩的最後兩句是:“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代指白居易,因其曾被貶為江州司馬。青衫:唐朝八九品官穿青色的官服。

狄梁被譖,楊億蒙讒。

【典故】

狄梁被譖:《大唐新語》記載:唐代大臣狄仁傑(去世後追封為梁國公,世稱狄梁公)做宰相時,皇帝武則天問他:“你在汝南當官時,有人說你壞話,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說:“他所說的事情,您認為我做得不對,我就應該改正;您認為我沒有錯,那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說我的壞話,我不想知道。”譖:說別人的壞話。

楊億蒙讒:《耆舊續聞》記載:北宋時,禦史不斷上疏攻擊大臣楊億。楊億在辭職信中寫道:“我已經掉進溝裏,還有人往下扔石頭;我正困在荊棘中,尚有人拉開弓向我射箭。”

布重一諾,金慎三緘。

【典故】

布重一諾:《漢書·季布欒布列傳》記載:西漢官員季布看不起辯士曹丘生,曹丘生對他說:“楚人說:‘得到黃金百斤,不如獲得季布的允諾。’您是怎樣得到這樣的名聲呢?是因為我在替您宣揚啊。而且您是楚人,我也是楚人,為何您拒絕與我交往呢?”季布聽後送給曹丘生很多財物。

金慎三緘:《說苑·敬慎》記載:孔子參觀周王室的祖廟,看到陳列著一個金人,嘴上貼著嚴密的封條,背後有銘文,寫著“不要多說話,說話多了出錯就多;不要多事,事情多了禍患就多;不要貪圖安樂,否則沒有機會後悔;不要說‘能有什麼害處’,禍患會綿延很久”。孔子對弟子說:“這些話是實在而又符合情理的啊!”

彥升非少,仲舉不凡。

【典故】

彥升非少:《南史·任昉傳》記載:南朝梁文學家任昉(字彥升)擅長寫文章,大臣褚淵曾對他的父親說:“這樣的兒子,有一百個也不算多,隻有一個也不算少。”

仲舉不凡:《後漢書·陳蕃傳》記載:東漢末大臣陳蕃(字仲舉)15歲時,他父親的朋友到家裏拜訪,見庭院長滿了草,就問陳蕃:“知道有賓客要來,為何不先打掃一下呢?”陳蕃說:“大丈夫應該掃除天下,哪能把心思放在一間房子裏呢?”

古人萬億,不盡茲函。

【譯文】

值得提到的古人很多,這一部書是講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