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嘉落帽,宋玉披襟。

【典故】

孟嘉落帽:《孟嘉別傳》記載:東晉人孟嘉做大將桓溫的參軍(謀臣)。桓溫在重陽節宴請部屬,一陣風吹掉了孟嘉的帽子,孟嘉沒有覺察。桓溫命孫盛寫了一篇文章嘲笑孟嘉。孟嘉看到後,當即回複了一篇,文辭卓越,大家都很讚賞。

宋玉披襟: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寫了一篇《風賦》,其中提到楚襄王在蘭台遊玩,宋玉在旁邊侍奉。一陣風刮過來,楚王敞開衣襟說:“真舒服啊,這風是我和百姓共享的。”宋玉說:“這是您的風。平民百姓居住在窮巷之中,風吹起來漫天是灰塵,難受得很,他們感受到的風跟您怎麼能一樣呢?”

沫經三敗,獲被七擒。

【典故】

沫經三敗:《史記·刺客列傳》記載:春秋時期,齊國打敗魯國,魯國獻上土地求和,齊魯在柯地會盟。魯國大夫曹沫曾經三次敗給齊國,這次也隨國君參加會盟。在盟壇上,曹沫持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他歸還從魯國奪取的土地,桓公答應了,於是曹沫所丟失的土地又都回到魯國。事後,諸侯都讚揚齊桓公能守信,即使在被脅迫的情況下答應了條件也不會反悔。

獲被七擒:《漢晉春秋》記載: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諸葛亮征討南中(指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七次擒獲南中一帶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但每擒獲一次都將他釋放。最後一次,孟獲說:“您是天威啊,我們南中人再也不造反了。”於是歸附了蜀漢。

易牙調味,鍾子聆音。

【典故】

易牙調味:《韓非子·十過》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大臣易牙善於調味和奉承。齊桓公對他說:“我把天下的美食都嚐過了,就是沒吃過蒸嬰兒。”於是易牙把自己的兒子蒸了獻給齊桓公。

鍾子聆音:《呂氏春秋·孝行覽》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俞伯牙善於鼓琴,他的朋友鍾子期善於欣賞。伯牙彈琴時意在高山,子期聽了以後說:“巍巍乎若泰山!”誌在流水,子期聽了以後說:“蕩蕩乎若流水!”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就不再彈琴。

令狐冰語,司馬琴心。

【典故】

令狐冰語:《十六國春秋·前涼錄》記載:十六國時期前涼人令狐策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的人說話。醒來後,有人給他解夢,說:“冰上是陽,冰下是陰,在陽的一麵跟陰說話,這是給人做媒啊。”不久就有人讓令狐策為自己的兒子做媒。

司馬琴心:《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西漢人卓王孫請文學家司馬相如等人一起宴飲。宴席上,司馬相如彈琴,感動了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文君趁夜色與司馬相如私奔。

滅明毀璧,龐蘊投金。

【典故】

滅明毀璧:《增廣輿記》記載:春秋時期教育家澹台滅明帶著一枚價值千金的玉璧渡河,河伯想要這枚玉璧,就掀起風浪,並讓兩條蛟龍夾著澹台滅明的船。澹台滅明左手拿璧,右手提劍將蛟龍斬殺。最後澹台滅明把璧毀掉,以示自己並非舍不得這枚璧。

龐蘊投金:《金剛科儀》記載:唐代佛教徒龐蘊造了一條鐵船,把自己的家財都裝在上麵,沉到海裏,以示舍棄身外之物。

左思三賦,程頤四箴。

【典故】

左思三賦:《晉書·左思傳》記載:西晉文學家左思想要為三國時期的蜀漢、吳、魏三國的都城分別作賦。當時的文豪陸機給弟弟陸雲寫信說:“這裏有個鄉下人想要為三都作賦,寫成以後可以拿來蓋酒壇。”後來左思寫成《三都賦》,陸機看到後非常讚賞。

程頤四箴:北宋理學家程頤曾作視、聽、言、動四箴(一種警戒性質的文體),用以自警。南宋大儒朱熹寫《四書章句集注》時,將這四箴都抄錄在《顏子問仁章》注內,認為這是學者應該照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