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杜預《傳》癖:《語林》記載:西晉著名政治家、學者杜預在研究《左傳》(書名,是春秋末期左丘明為解釋《春秋》而著的一部書)方麵造詣很深。晉武帝問他:“你有什麼癖好?”杜預回答:“我有《左傳》癖。”

劉峻書淫:《南史·劉峻傳》記載:南朝梁文人劉峻酷愛讀書,聽說哪裏有稀見的書,就一定會去借來閱讀。學者崔慰祖說劉峻是“書淫”。

鍾會竊劍,不疑盜金。

【典故】

鍾會竊劍:《世說新語·巧藝》記載:三國時期魏國謀士,將領鍾會是大臣荀勖的堂舅,但兩人關係不好。荀勖把價值連城的寶劍交由母親收藏。鍾會模仿荀勖的筆跡,寫信給荀勖的母親,把寶劍騙到手中。

不疑盜金:《史記·萬石張叔列傳》記載:西漢大臣直不疑同舍之人請假回家,臨行前錯拿了別人的黃金。丟金子的人懷疑是直不疑偷的,直不疑也不辯論,自己拿了黃金還他。同舍人回來後,把錯拿的黃金還給了失主,失主非常慚愧,直不疑由此獲得了長者的名聲。

桓伊弄笛,子昂碎琴。

【典故】

桓伊弄笛:《晉書·桓伊傳》記載:東晉名士王徽之在船上看見音樂家桓伊從岸上經過,就對他說:“聽說你擅長吹笛,請為我吹奏一曲。”桓伊立刻吹奏了三曲。

子昂碎琴:《獨異誌》記載:唐代詩人陳子昂入京,用一千貫錢買了一把胡琴。圍觀的人問他:“你要這琴做什麼?”陳子昂說:“我明天要當場演奏,請大家來欣賞。”第二天,觀眾如期到達,陳子昂笑著說:“我有文章百篇,不為人知。演奏音樂是賤業,根本不值得留心。”於是將琴摔碎,把文章發給觀眾。

琴張禮意,蘇軾文心。

【典故】

琴張禮意:《莊子·大宗師》記載:春秋時期,子桑戶死後,子貢去幫助料理喪事,看見琴張(即琴牢,字子張)和孟之反彈琴唱歌,便上前恭敬地問:“在屍體前麵唱歌,這符合禮法嗎?”兩人笑道:“你知道什麼是禮法的真意嗎?”子貢回去告訴孔子,孔子說:“他們是世俗之外的人啊。”

蘇軾文心:《春渚紀聞》記載:北宋文學家蘇軾曾經對官員劉景文說:“我生平幾乎沒有遇到快樂的事情,隻有寫文章,心意所到之處,則筆力曲折,想表達的意思都能表達出來。我認為世間的樂趣沒有超過這件事的。”

公權隱諫,蘊古詳箴。

【典故】

公權隱諫:《舊唐書·柳公權傳》記載:唐穆宗喜歡柳公權的書法,問他:“你的字為什麼寫得這麼好?”柳公權回答:“心正則筆正。”當時唐穆宗作風荒唐,所以柳公權這樣說。

蘊古詳箴:《貞觀政要》記載:唐代官員張蘊古上奏《大寶箴》,其中有“聖人以一人治天下,不能以天下奉養一人”的名句。

廣平作賦,何遜行吟。

【典故】

廣平作賦:《唐詩紀事》記載:唐代大臣宋璟(字廣平)曾作《梅花賦》,有名於世。皮日休仿照《梅花賦》寫了《桃花賦》,在序中說:“宋廣平做宰相,剛直異常,我以為他是鐵腸石心,不會說柔媚的話。後來看他的文章中有《梅花賦》,文辭清秀豔麗,跟他的為人很不相像。”

何遜行吟:《錦繡萬花穀·別集》記載:南朝梁官員、詩人何遜在揚州的官署有一棵梅樹,他經常在梅樹下吟詠。後來何遜調到其他地方做官,由於想念那棵梅樹,他請求再調回揚州任職。

荊山泣玉,夢穴唾金。

【典故】

荊山泣玉:《淮南子·雜事》記載: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從荊山(在今湖北)找到一塊璞玉,打算獻給楚厲王。獻了兩次,都被認為是用石頭哄騙楚王,於是被砍去了雙腳。楚文王即位後,卞和抱著玉哭道:“我不是傷心自己被砍了腳,而是傷心寶玉被稱為石頭,忠心的人被稱為騙子。”文王讓人剖開璞玉,果然是一塊美玉。用這塊玉雕出來的玉璧,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夢穴唾金:《述異記》記載:有個船夫搭載了一位穿黃衣的乘客,路過夢穴(傳說中的洞名)。乘客在船上吐了一口唾沫。船夫很生氣,但當他轉身再去看船上的唾沫時,竟都變為了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