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這種思想準備嗎?我們有追求新世紀獨特審美情趣的熱情嗎?
人類之所以需要審美,審美之所以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就在於審美最忠於一切被理性、被社會所壓抑的個人情感。隻有在個人感性中,生命才能在沒有任何束縛的狀態下走向極致。
馬克思說過,每個人的徹底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前提,每個人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前提。個體生命是人類曆史的開端和終結,這在人類曆史進程中一再被證明,根本用不著去麵紅耳赤的爭論。
人為什麼在創世紀的第六天才被上帝創造出來呢?這是為了當人高傲自大,不認識自己時,上帝就可以說:連跳蚤都比你們生得早。
人啊,你們能認識自己嗎?我們具備這種自省能力嗎?
人類自發現自己、發現美之日起,便開始譜寫自己杜鵑泣血般的史詩。於是,想象中的聖潔美麗,卻總是伴著現實的淒厲。原來,美的周遭是數不清的陷阱和岐路。
事實上,人類經曆過兩次具有根本意義上的人的觀念的覺醒,並經過了兩次飛躍。古希臘的那句名言“認識你自己”,就是從那時傳播開來的。
第一次覺醒是在西方的古希臘和我國的先秦時期。幾乎東西方是同時不約而同地在各自的生存環境中,開始了這次覺醒。人們自覺地意識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區別,人在自然中的本位和人在自然中的獨立性。
也許,聖經中當亞當與夏娃被上帝驅出伊甸園時,就隱含了這種覺醒。也標誌著人與自然的分離,從而走向獨立。這種覺醒,強調了以人為本位、為主體、為中心,強調人對自然的改造和征服,人是萬物的尺度。基於此,在古希臘,才會潔淨無暇,有著純然的智性與美。對於古希臘人來說,高貴與美是一體的,它們密不可分,無法單獨存在。美麗的人體一定蘊含著高貴、細膩的靈魂。
古希臘文化在完成了第一次覺醒的同時,就已經撩開了第二次覺醒的帷幕。盡管那時,有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為代表的陣容強大的社會本位論的清明女神,但是赫拉克利特、智者學派、德漠克利特等已經高舉起個人本位論的狂醉酒神大旗。
最有意味的是,古希臘藝術、雕塑,在那些充滿了緊張的拚搏,令人恐怖的死亡悲劇中,表現出一種個體意識與群體專利的對立。人體美也表現出人的感性生命所具有的活力。《美狄亞》、《安提戈涅》、《普羅米修斯》都是以感性的個體生命與理性的社會規範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為核心的。《荷馬史詩》中對個人英雄主義的高揚也顯示了個體的偉大力量。對於一個戰場上的英雄來說,漂亮、美麗的女人足以取代國家的利益。因了美女海倫的誘惑,所引發的特洛伊十年大戰,你能說它是什麼愛國主義的讚歌嗎?它是人的欲望的真實表現,是對於純潔的愛情和聖潔的美的一種追求。
而在中國,先秦文化非但沒有完成第一次覺醒,反而在“人類中心論”中積澱著大量的原始的愚昧意識和觀念:血緣倫理、天人合一、種族群體、依賴意識等,致使我們失去了覺醒的機會。從此後,封建社會其整體結構沒發生任何實質性的變化。
第二次覺醒,在東方民族也曾有過自發的靈動之光。但由於東方民族在整體上停留在第一次覺醒的水平上,積澱了大量的原始觀念,無力打破又厚又硬的民族心理板結層,社會惰性仍難被擊穿。以致使這些自發的因素,如流星一閃即逝。即便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也僅僅是第二次覺醒的一個自覺的起點和開端,中國當代人的任務就是沿著這個開端走下去。
人類的第二次覺醒開始於西方文藝複興。經過以盧梭為精神領袖的啟蒙運動和以康德為代表的哲學革命,一直延續到西方的當代,並且波及了東方諸國。這次覺醒強調個體與群體的區別,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能動的參預與改造,並重視個體的獨立自由。這種個人本位論,在西方現代的生命哲學和審美思潮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現代文化所關注的對象,已經不是抽象的人類本質,而是具體的個人的生存狀態了。
人類的兩次分離,(人與自然的分離、個體與社會的分離),都使人在一個更高層次上,走向獨立、自主、自由,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的兩次覺醒,又使我們看到:不為人的自由、人的發展、人的完善付出物質上精神上的巨大代價,就要為人的停滯、人的匱乏、人的僵化付出更大的代價。
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感到中國確確實實還是落伍了。上個世紀前半葉的中國人處於爭取民族解放和自由的發展時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中國人的整體形象是站起來了。香港、澳門的回歸,更加使我們國家的主權形象具有神聖的意義。
然而,中國人對土地、家庭、故鄉、群體、權威的依賴,仍然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大多數中國人都想從社會變革和社會關係中獲取一種人的安全感和心理平衡。這種個人的絕對整體化、社會化、道德化的最終結果之一,便是使審美變得絕對政治化、道德化、理性化及虛偽化。顯然,這為中國為什麼不會出現維納斯女神,似乎找到了遙遠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