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國表現主義文學的主題(1 / 3)

表現主義文學主題的特殊性

在討論中國表現主義文學的主題選擇之前,有一個重要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楚,這就是:現代主義文學相對於現實主義文學,它的“存在意義”何在?現代主義文學主題的“現實意義”何在?隻有回答這一問題,才能弄清作為現代主義組成部分的表現主義文學的存在意義,也才可以談得上主題的“選擇”以及這種“選擇”的得失。因為,表現主義文學是特定條件下的精神產物,它有極強的“環境”因素和特定時空間的具體動因,但同時,現代主義文學一般所探討的又是“脫離”現實的抽象問題和超越時空的“永恒”課題。這種“因”“果”關係的矛盾現象,給現代主義文學的評價帶來了標準上的矛盾。

我們知道,作為20世紀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文學主流的現實主義,其主題首先與現、當代曆史課題、政治社會問題密切相關,它們大多是中國現代曆史進程中的課題,比如:關於中國社會的性質、前途、道路、社會變革的途徑等問題,關於國民性的探索,關於階級壓迫、階級對立、階級鬥爭,關於父與子的衝突,婦女解放,個性解放,關於青年的人生道路問題,個人命運與時代的關係,個體與群體關係等等。其次,現實主義文學主題還有個人的心理情感問題,婚姻愛情問題等等。但這些問題又與社會曆史的重大問題形成特殊的聯係。這些主題構成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內涵。現實主義文學所遵循的基本創作原則,即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實際上關注的主要是個體與社會、與時代的關係,即重視的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現實主義文學的主題是對客觀現實的社會人生中所包含的“真實”意義的揭示,是對普遍現象的典型化概括。這些主題源於我們所能感覺、所能體會、所能理解、所能認識的現實社會。

在現實主義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文學背景下,以往關於中國現代主義文學的價值意義的評估,存在如下問題:一是缺乏正常的批評眼光和心態,現代主義文學總被視為“異物”,其價值總是被排斥在主流文學之外,就是說,批評者缺乏冷靜理智的心境,其結果,先是長期地貶抑,將其視為“異端”,後來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進行褒揚,將其與“現代性”等同。二是缺乏平等的評價標準,我們慣於用現實主義文學的標準去評價現代主義文學的意義,容易把它納入“反映”論、“再現”論的思維方式中評估其價值,從文學與現實“對應”的程度的層麵上去論述其成功與否、深刻與否(反過來,現代主義的批評角度容易對現實主義文學做出同樣不客觀的評價)。所以,我們一方麵需要對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在整個中國新文學的發展時空中定位,另一方麵,需要對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尋找和拓展出相應的理論批評的層麵。

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雖然從根本上仍是“存在”的“反映”,但是,作為不同條件下產生的文學思潮、文學現象來說,它們反映的對象、方式和結果等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甚至是成“係統”的,對它們各自位置的評估定位自然應有不同的係統的標準。現代主義又極為突出地受到現代哲學觀念的深刻影響,因此,現代主義文學的主題可以說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哲學層麵。如果說,現實主義文學的主題可以追溯為社會課題、曆史課題的話,那麼現代主義文學的主題就可以回溯為哲學課題、精神課題。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題,是“思考”的主題,是精神領域的“現實”課題,具有鮮明的形而上的特質,這也就決定了它的抽象性和超現實性。如關於人的存在問題,人的自我意識,人生體驗,人的價值意義,人的本能,人性善惡,人的潛意識心理,人的孤獨感、異化感,關於生死問題的追詢等等。它們不是“現實”,但卻是更深刻的現實。它的主題隻有少數人理解,並不全是因為作者對大眾的蔑視,而多半是由於這主題本身的形而上學色彩決定的。“尋求超越性的精神信仰,表達反社會的抗議情緒,沉迷於神秘性的生存體驗,廣泛運用象征和隱喻來表現不可言喻的精神深度”等等。也決定了現代主義文學在主題選擇上的特異性。

如同現代主義其他派別一樣,表現主義文學也是特定曆史背景和社會氛圍之下的產物,它的產生發展和起伏沉落有其具體的動因,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或時代精神,也就是說,是在特定的時空範圍產生的精神現象。如德國表現主義的產生就有具體的時代原因和德國社會原因,有位理論家曾在30年代講過:“表現主義時期是與一九一〇年以來我們整個政治、文化、社會和經濟所經曆的活動和發展分不開的。今天,誰要是想在一個進步的社會製度——如在蘇聯——中從事表現主義活動,那他就會被當做反動派,或者至少受到人們的嘲笑。但是,一個法西斯專政特別令人窒息、特別持久的國家裏,那裏瓦解現象比較強烈。表現主義潮流以多少具有潛在力量的反對派的麵目出現……”這也就是說,表現主義文學的產生與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它必定與某種社會潮流有著特殊的聯係。然而,這種聯係,有其特殊性,它並不是處處與時代精神相合,不完全順應時代潮流,而是“以多少具有潛在力量的反對派的麵目出現”反映時代潮流中的某種精神,這種精神可以理解為批判精神。

因此,我認為,“反對派”麵目,批判精神,先鋒姿態,這是現代主義文學的整體特征,也是表現主義文學最明顯的表征。表現主義文學思潮,表現主義文學作家,表現主義文學作品,表現主義文學的藝術追求,包括表現主義的表現內容,都帶有以上特點。

試以現代主義文學思潮與時代社會潮流的關係來看看表現主義文學的特點。我們知道,現代主義出現之前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通過細節的真實描寫,再現時代風貌和曆史特征。因此,時代精神和色彩的豐富程度,往往成為評價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價值的重要標準。同時,我們還習慣於把作家對於時代精神感應及其反映的及時與否,看做作家是否在隨生活的發展而前進的重要標誌。這種視角,對於現實主義文學現象的批評來說並不錯。問題在於,對於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本身,需要予以分析。

在習慣了從正麵積極的意義上理解時代特點和時代精神之後,我們聽聽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榮格的看法:榮格說:“時代精神不可能納入人類理智的範疇。它更多的是一種偏見,一種情緒傾向。它以一種壓倒一切的暗示力,經由無意識,作用於那柔弱的心靈,使它們隨波逐流。不像我們同時代人那樣思想而按另外一種方式思想,這種做法,對個人來說,總是顯得是非法的和有害的,甚至是下流的、病態的和不敬的,因而為社會所不容,這種人是在愚蠢地逆社會潮流行事。”顯然,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時代精神是與大眾的從眾心裏相關聯的,是帶有情緒性的精神現象,有時不免帶有偏見。從這個意義上說,過分地強調文學作品對時代精神的體現,對時代潮流的順應,可能也會在創作中摻雜進當時的某種情緒和偏見,這些東西可能構成在日後被發現叫做“時代局限”的內容。

對於文學家來說,感應時代精神的變化、表現大眾的情緒、反映時代特點是天經地義的,無可指責的,這是大部分作家所能達到的。他們的作品也是大多數讀者所歡迎的。然而,還有一小部分文學家,“不像我們同時代人那樣思想而按另外一種方式思想”,他們不隨波逐流,而意識到人人所見的“時代精神”之外的精神,他們的個人情緒有時表現得異常充分,但同時他們又是極為理智的,他們的做法“總是顯得是非法的和有害的,甚至是下流的、病態的和不敬的,因而為社會所不容”,這種人似乎是“在愚蠢地逆社會潮流行事”。現代主義作家可以說大多屬於這類人。他們是一批為時代所造就而又以反對派麵目出現的先覺者(偽現代派除外)。批評者應該充分注意到他們“按另外一種方式思想”的特點,以及這種特點在創作中的體現。中國現代文學中有一批不按同時代人思考方式思考的作家,他們是怪異的,也是獨特的,也在當時不大為人所理解。如魯迅、鬱達夫、高長虹、曹禺、徐訏等,新時期的新潮詩人、先鋒小說家、探索戲劇家等等。

實際上,追隨時代潮流容易,“逆”潮流不易,以反對派的麵目出現得到認同尤其不易。過分地順應時代潮流反倒可能失去自我。“逆”思想潮流而動並非“反動”,而往往是表現出某種先覺。

表現主義文學作品,從西方到中國,正是這樣一批有著獨立思想以不同常人的思想方式思考現實、人生的作家的精神產品。既然現代主義文學產生於特定時空,又超越了特定時空,它的特質不在反映再現,而在思考批判現實,這種批判不是情緒的、觀察的,而是思考的、體驗的。這樣的作品的主題與現實主義作品自然是不同的。

表現主義文學有其基本主題,比如,不滿現實,要求變革,鼓動反抗;揭示異化和精神危機,分析人的深層心理和情緒,等等。中國表現主義作品與西方表現主義主題既有關係,又有不同的方麵,比如對於資本主義的恐懼感、災難感、孤獨感、虛幻感、無能為力感和無所歸屬感,以及迫害狂心理、性變態心理等內容,並沒有形成主流,而更多地偏向對於現實問題的深層思考和深切地表現,因而具有中國具體的特定含義。比如,反暴力、反專製是表現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是,在中國,這種特點是以象征的形象和寓言的方式得以表現的,它實際發揮了表現主義的一個方麵的特點,即形象作為類型而出現,其反叛和攻擊的目標不是具體的個體,而是社會和製度,甚至是“無物之陣”的文化意識。另外,就中國表現主義文學主題在現代和當代的變化而言,在現代,其中對於現實的抨擊和反抗,表達憤懣的情緒與理想的幻滅感是重要特色。而在當代,則是對於習以為常的現象背後荒誕和矛盾的揭示。不回避現實,但更重視心理現實。中國表現主義文學在當代,已不是主要表現革命者的強烈反抗精神和複仇情緒,而轉向對一些精神現象的思索和表現,這與具體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