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課 光環效應(2 / 3)

總之,整個兒的打折氣氛,讓人覺得自己是在一個充滿了便宜的世界裏,似乎隻要你稍稍打開你的口袋,就能夠把無窮的便宜帶回家。

誰都知道,商家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而如果他真的大放血,而且是整天整月地放血,有哪個商家的體魄如此健壯啊?當然,我們必須承認,確實有一些商店,由於路麵拆遷、生意轉行、急需資金、商品換季、清理庫存等等許多的原因而被迫降價甩賣。而且,許多商品打折後,價格確實比原來要低。這種情況其實是很多的,這正是商家使用的薄利多銷促銷手段。尤其是那些回報新老客戶之類的店慶,這樣的目的更是明顯。但是,其中也有許多人,是假借打折之名,招攬顧客,賺取高額利潤。

讓我們來看看商家打折的秘密。

我們知道,一定數量的產品,不管你要生產一萬件,還是隻生產一件,有些投資是必須做的。比如廠房建築物和機器設備。而且,這些投資在短期內是不能及時改變的。我們把這種短期內在數量上不能改變的投資成本稱為不變成本。而另一些投入如勞動力,如果你想生產一萬件,就多用幾個工人,如果隻想生產一件,那就少用幾個工人。這些可以隨時改變數量的投資,稱為可變成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和就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總成本。

如果把一段時間內生成出來的產品看作一個整體,那麼,把生產這些產品所耗費的成本(包括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平均地分攤到每一件產品上,我們就可以大致知道每一件產品中包含了多少的可變成本和不變成本。於是得到了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不變成本的概念,兩者之和又可以稱為平均總成本。而如果我們把廠家賣商品的價格看作他從每一件商品中獲得的收益,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價格和以上幾個方麵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係,來判斷廠商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和願意出賣商品的最低價格。

第36節:姚明的廣告合同——光環效應(3)

一種情況是,商品價格比平均總成本還高,說明廠商從每件商品中都能獲得一定的利潤。由於生產是有利可圖的,而且,在短期內根本不能夠預計商品價格會發生變化。所以廠商還會繼續生產,擴大商品供給,以獲得更多的收益和利潤。但是,隨著商品供給的不斷擴大,商品價格會逐漸下降。

第二種情況是,商品價格低於平均前成本,但還是高於平均可變成本。這個時候,廠商的銷售收入已經不能彌補所耗費的所有成本了。但是總收益除了補償工人工資、自己的勞動投入等這些可變成本外,還有一部分剩餘來彌補不變的機器和廠房折舊成本。由於這些折舊成本是必然的,即使你不生產,它也會發生折舊。所以,對廠商來說,這時候生產比不生產好。因為生產了,至少還有一部分收入來彌補機器的折舊損失。於是,他會繼續擴大生產。隨著商品供給的進一步擴大,商品價格也會繼續下降。

第三種情況是,商品價格低於商品生產中的可變成本了。這時候,商品的銷售收入連工人工資都不夠了,更不用說彌補機器的折舊費用。所以,這時候廠商就會停止生產。

再來看商場裏的商品。很容易理解,由於商場到工廠進貨、討價還價的交易成本、運輸成本、商場鋪麵租金、環境布置、員工工資等等許多方麵,多付出了成本,於是肯定會把價格提高一定的程度。也就是說,商場裏的商品,出賣的最低價格應該比生產該商品需要的可變成本更高一些,隻有這樣,商場才能獲得收益。於是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場出賣商品也是有一個底價的。低於這個底價,就會虧本。

其實,正像前邊所說的,由於各種特殊原因,商場被迫降價出售,商品價格往往比實際造價還低,那麼,消費者就會獲得比較實在的優惠。但是,即使是在一般緊急的情況下,這種情況也是很少見的。因為,在平時,商品出賣的價格都比實際成本要低許多,而在比較緊急的時候要他把價格下調,調到可變成本以上一點點,從消費預期來說就已經十分滿足了。這才是最常見的打折現象。許多商場就是用這種手段吸引消費者,以獲得薄利多銷的效果。

專家指點:麵對瘋狂的打折潮流,每一個人都應該清醒地對待,不要因為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第37節:8分錢的機票——總利潤

13.8分錢的機票——總利潤

一個聰明的中國留學生小朱在歐洲旅行時,準備從巴黎乘飛機飛回倫敦。如果按正常航班來買票,票價是181英鎊,這對不太富裕的小朱來說顯然有點貴了,於是他仔細搜尋報紙信息,希望能買到最便宜的機票。結果他做到了。你猜最後機票價是多少?6.3英鎊!

但這還不算小朱買到的最便宜的機票呢。有一次他從比利時飛回倫敦,竟然隻花了0.01歐元,合人民幣8分錢!

小朱後來把這種現象寫進自己的暢銷書《3000美金環遊世界》裏。

為什麼歐洲的機票能這麼便宜?這就是我們要提到的另一個經濟學現象:價格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