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賭徒口袋沒有錢——儲蓄的作用
人的決策選擇並不總是英明的。傳統經濟學包括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傳統經濟學一直以理性人為前提假設,構建出很多精美的數學模型,搭建出公理化的理論體係。然而,這恰恰也是傳統經濟學對實際問題的分析結果偏差很大、經常失真的原因。
2002年諾貝爾心理學獎獲得者卡尼曼獨辟蹊徑地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經濟現象。
卡尼曼發現:人們在作決策時,往往並不是去嚴格計算所獲得的真正收益,而是用比較容易與快速的評價方法去判斷優劣。
讓我們來看這麼一個例子。假設美國正在為預防一種流行病的爆發作準備,預計這種病會使600人死亡。
現在有一個相同的方案采用不同的兩種描述方法居然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第一種描述方法:有兩種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1/3的可能救600人,2/3的可能一個也救不活。實證結果是:人們不願冒風險,更願意選擇A方案;
第二種描述方法:有兩種方案,C方案會使400人死亡,而D方案有1/3的可能性無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種失去,因此人們更傾向於冒風險,選擇方案D;
事實上,兩種情況的結果是完全一樣的。救活200人等於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於1/3可能一個也沒有死亡。不同的表述方式改變的僅僅是參照點發生改變,一個是以死亡為方案評價標準,另一個是以存活作為參照點。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塞勒曾提出的問題:假設你得了一種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會猝死,現在有一種藥吃了以後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0,那麼你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這種藥呢?如果你身體很健康,突然有家醫藥公司想找一些人測試他們新研製的一種藥品,這種藥服用後會使你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麼你要求醫藥公司花多少錢來補償你呢?
在經濟學實驗中,很多人會說願意出幾百塊錢來買藥,但是即使醫藥公司花幾萬塊錢,他們也不願參加試藥實驗。這其實就是損失規避心理在起作用。得病後治好病是一種相對不敏感的獲得,而本身健康的情況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對人們來說卻是難以接受的損失,顯然,人們對損失要求的補償,要遠遠高於他們願意為治病所支付的錢。
通過上麵這些例子,我們可以得到三個基本原則:其一,大多數人在麵臨獲得時是風險規避的,也就是說是小心謹慎、不願冒風險的;其二,大多數人在麵臨損失時是風險偏愛的,也就說在麵對失去時會很不甘心,容易冒險;其三,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時的痛苦感要遠遠超過獲得時的快樂感覺。
同樣的道理,相同數額的錢在同一個消費者的心理上卻是不同的。同樣是100元,是工資掙來的,還是彩票贏來的,或者路上撿來的,對於消費者來說,應該是一樣的。可是事實卻不然。一般來說,你會把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如果是一筆意外之財,可能很快就會花掉。
為什麼會這樣呢?
錢和錢是不一樣的。雖說同樣是100元,但在消費者的腦袋裏,分別為不同來路的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這就是芝加哥大學薩勒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賬戶的概念。
這種經濟上的心理現象也給精明的商家帶來了商機。有些銀行推出了幫助顧客製訂理財計劃的服務。比如一家單位的員工,主要收入由工資——用銀行卡發放、獎金——現金發放構成,節假日和每季度還有獎金,偶爾炒個股票、郵幣卡賺點外快,那麼銀行的理財服務就會為他作如下劃分:把銀行卡中的工資轉入零存整取賬戶作為固定儲蓄,獎金用於日常開銷,季度獎購買保險,剩餘部分用於支付人情往來,外快則用來旅遊休閑。由於事先把這些錢一一歸入了不同的賬戶,一般就不會產生挪用的念頭。
專家指點:把不同的錢歸入不同的賬戶,這就是為什麼賭徒的口袋裏永遠沒錢的道理,輸了當然沒什麼好說的,贏了,反正是不勞而獲來得容易,誰願意存銀行啊?
第32節:哪家電視機好——價格歧視
8.哪家電視機好——價格歧視
一對夫婦要搬新家了,他們決定換台新的電視機。於是到了家電商場,結果一看,同樣29英寸彩電,價格相差很大,有的4000多元,有的2000多元,但很多人買的並不是價格便宜的,而是選擇價格高的名牌產品。這個現象讓這對夫婦很困惑,於是請教朋友。在他們的朋友中,有幾位是家電的內行。據他們講,國內家電特別是電視產品質量相差不大,用的都是進口顯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