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互聯網上紅了一個詞:“中國式”,嚴格地說來,它其實是一個句式,“中國式XXX”,意思嘛,暫且理解為普世行動具有了中國特色。
比如說“過馬路”,這也是造就“中國式”一詞躥紅的根源。話說某日,有個名為“這個絕對有意思”的網民在一條微博中說:“中國式過馬路,就是湊夠一撥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句子雖短,引起的共鳴卻是巨大的,一天之內該微博被10萬網民轉發,並由此引發了“中國式”陋習發掘潮以及公民素質乃至國家建設的大討論。
在“中國式排隊”、“中國式擠地鐵”、“中國式作業”等姊妹篇中,最引人關注的是“中國式接孩子”,其風頭不亞於“中國式過馬路”,意思是講中國家長普遍“熱愛”接送孩子上下學,有的一接十幾年,17歲的大兒子1米83了還在被接送,而每逢學校上學放學,校門口烏泱泱擠的都是長輩以及長輩的車,吵嚷聲混著鳴笛聲,學校立馬變了菜市場。放眼環球,這陣勢似乎確為中國獨有,所以冠以“中國式接孩子”。
無論是“中國式過馬路”還是“中國式接孩子”,不少煞有介事的專家、媒體都因此而對公民素質大開炮,一會兒抨擊說是僥幸心理作祟,一會兒說是從眾心理作怪,又說國人規則感集體淡漠,又說國人公民意識集體缺失。話說得沒錯且漂亮,但說這話的肯定不是老百姓。就問您一句,您真過過中國式馬路嗎?
當一條幾十米長的馬路,綠燈隻有十幾秒,中間還有兩條右拐車道跟您搶路;當您緊趕慢趕還是在紅燈亮時被困在馬路中間,而近旁的機動車沒有一輛會讓行人先行時,敢問作為一個弱勢群體的行人甲,您除了團結路人乙、丙、丁、隨著大流兒過“霸王路”外,還能有什麼其它的辦法到達街對麵呢?而作為一名中國家長,有位網友說得好,除了那些表麵上的安全問題、獨生子女問題外,在所有家庭成員世世代代都不得喘息的製度裏——孩子不停地學習,大人不停地工作,沒錢沒假沒觀念——隻有接送孩子的這一路,才是真正的“親子時刻”,換句話說,熱愛接送是因為貪戀這一刻。
所以,“中國式XXX”的背後,其實是中國式生存的一種無奈,而各位專家在品評中國式問題的時候,能不能先考慮一下中國的百姓?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