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題維菘,知音才握手(1 / 2)

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出身於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祖父陳於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反對“閹黨”的“四公子”之一。江蘇宜興人,他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偉,工詩詞文賦,為清初陽羨詞派之首,與朱彝尊齊名。曾被名士吳偉業譽為“江左鳳凰”。他的詞風格豪邁奔放,兼有清婉雅致,現存《湖海樓詞》。

出身書香仕宦之家,才情享譽天下的陳其年,頗好男風。他與當時一代名優徐紫雲的纏綿悱惻之情事,曾使得無數清代士人為之傾倒,陳其年與徐紫雲的愛情,成為了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愛情標準。

據野史中的記載,陳其年對徐紫雲是一見傾心的,當時正值梅花盛開之際,景色正好,陳其年便與徐紫雲日日徘徊於暗香疏影間,過著形影不離的眷侶生活。在此期間,陳其年還為許紫雲寫下了大量的詩詞,表露自己的心意。

其中“獨坐待君歸未歸,不歸獨坐到天明”、“旅愁若少雲郎伴,海角寒更倍許長”、“檢點行裝,淚滴珍珠,疊滿箱”等濃濃癡語,無一不是透露著陳其年對徐紫雲的愛意。雖然之後,他們二人分別成親,娶有妻妾,但來往依然密切。

在徐紫雲成親之日,陳其年還在其洞房花燭夜時寫了一首《賀新郎》相贈:“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隻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相思之情躍然紙上,讓人為之動容。雖然陳其年有著斷袖之癖,但這也絲毫不妨礙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

康熙十七年戊午閏三月二十四日,陳其年還在揚州的時候,一位廣東著名詩畫僧大汕為他畫了小像。同年秋日,他入京應博學鴻詞科試,隨身攜帶了這幅畫像到了京城。入京之後,京城內有三十多名文人才子為這幅畫像題詠,納蘭就是其中之一。

烏絲曲倩紅兒譜,蕭然半壁驚秋雨。曲罷髻鬟偏,風姿真可憐。

須髯渾似戟,時作簪花劇。背立訝卿卿,知卿無那情。

——《菩薩蠻·為陳其年題照》

這詞的上闋表麵上看是容若用裙釵聲華打趣陳其年的嗜好,實際上容若卻正是以此來體現出陳其年的寫作風格,以及影響之大。到底是蘭心芳質的男子,文心所至較一般人總高幾分。容若劍走偏鋒明調趣暗褒揚,將陳其年生平所好,文章風格盡數道來,不矯揉造作,又不乏趣味,像兩個相交多年的老友無所顧忌地暢談打趣,處處直擊“要害”,卻又點到即止。一份知己之情暗河般緩緩流淌,撞擊著人心最柔軟的位置。

再來看這闋詞,“烏絲曲倩紅兒譜,蕭然半壁驚秋雨。”烏絲曲,指順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七年(1668年),陳其年居住京城時,所填之詞,後來結集為《烏絲詞》,譽滿天下,為人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