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應蛋白(CRP)就是這些急性時相蛋白的一種。它在組織受到損傷、炎症、感染或腫瘤破壞時,可以在數小時內血漿中的濃度急劇上升,可增高數倍或數百倍。2~3天達高峰,待病情改善時逐漸下降,恢複正常。因此測量血清中C反應蛋白,可以作為判斷有無感染、疾病是否處於活動期的指標。

18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測CRP,可判斷病情和評估療效

體內血清C反應蛋白的正常值應小於每毫升5微克,如大於每毫升10微克則有臨床意義。

引起C反應蛋白增高的原因很多,如各種各樣的急慢性感染、腫瘤、心肌梗死、創傷、手術的損傷等,均可導致C反應蛋白值的增高。

類風濕關節炎也是一種炎症,因此C反應蛋白亦有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檢查C反應蛋白,雖不能作為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指標,但可以根據C反應蛋白值的高低,來判斷病情是否處於活動期。在急性期、活動期時,C反應蛋白升高,而C反應蛋白恢複正常,或有所下降,表明病情穩定、緩解,但約有70%的患者不會恢複到正常值。

另外檢測血清中C反應蛋白亦有助於觀察治療的療效,以指導用藥。活動性類風濕關節炎經治療後病情好轉,C反應蛋白大多數雖不能恢複正常,但均會有所下降。如經治療C反應蛋白未下降,則表示療效差。若在治療結束後,C反應蛋白又有所升高,則表示病情有所反複,應重新治療。

因此,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定期檢測C反應蛋白。

19測血中冷球蛋白也可輔助診斷類風濕

冷球蛋白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它具有在低溫時能自然沉澱,加熱後又能溶解,而且有高黏滯的特性。因此,冷球蛋白的存在可引起四肢冰冷、青紫、手指及足趾壞死,甚至導致出血和栓塞等症狀。在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40%左右其血清中冷球蛋白有升高。尤其在那些有關節以外病變的患者中,冷球蛋白升高率可達70%。而且血清中冷球蛋白含量高低往往和病情的活動程度相一致。因此測血清中冷球蛋白可以作為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檢查,對判斷病情輕重及治療效果也有幫助。

20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與抗鏈“O”

當身體出現關節疼痛時,醫生往往讓查抗鏈“O”。抗鏈“O”究竟是什麼呢?檢查它有什麼意義?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又有什麼價值呢?

人體在感染鏈球菌後,鏈球菌會產生鏈球菌溶血素“O”,鏈球菌溶血素“O”作為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即鏈球菌溶血素“O”的抗體,簡稱為抗鏈“O”。

一般來講,在鏈球菌感染1周後,抗鏈“O”即可升高,在4~6周時達到高峰,並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因而在臨床上測定抗鏈“O”,可間接反映是否有鏈球菌感染病史。抗鏈“O”的正常值應小於500國際單位,如效價高於500國際單位則有診斷意義。

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扁桃體炎、心肌炎等,因此測抗鏈“O”對以上疾病的診斷有幫助。

雖然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多數專家認為與感染有關,這些感染源作為持續存在的抗原,引起機體的持續性免疫反應,而鏈球菌的感染亦是感染源之一。因此在患有類風濕的病人中約有30%的抗鏈“O”檢查有所升高。

但因抗鏈“O”升高可在很多疾病中見到,因此它不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唯一指標。

21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沉的變化

血沉是臨床上常做的一項化驗檢查。血沉是紅細胞沉降率的簡稱,是指單位體積內血液中的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通常是指1小時末紅細胞在血沉管中垂直下降的毫米數。血沉正常值在男性為小於15毫米/小時,女性小於20毫米/小時。

當血沉大於正常值,即血沉快是否一定有病呢?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在健康人的一些生理情況下,也可見到血沉增快,如老年人、婦女的經期、妊娠期,均可出現血沉輕度增快。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血沉增快,仍表明體內有病理改變。如有各種炎症、組織損傷、腫瘤、高膽固醇、重度貧血等,都可出現血沉增高。正因為引起血沉增快的原因多種多樣,因此血沉的檢查沒有特異性,但卻是臨床上很常用的檢查方法。

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血沉是必不可少的檢查項目之一,在病情嚴重或處於活動期時,血沉往往明顯增高。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檢查血沉的數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嚴重性及活動情況,亦可根據血沉檢查,來衡量治療效果的好壞。

22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常規檢查也有變

化血常規檢查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化驗。它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項。各項檢查的正常值範圍為:

血紅蛋白: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

紅細胞計數:男(4.0~5.5)×1012/升,女(3.5~5.0)×1012/升。

白細胞計數:(4~10)×109/升。

血小板計數:(100~300)×109/升。

白細胞分類:中性杆狀核1%~5%,中性分葉核50%~70%,嗜酸性粒細胞0.5%~5%,嗜堿性粒細胞0~1%,淋巴細胞20%~30%,單核細胞3%~8%。

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進行血常規檢查,多數有輕度到中度的貧血。白細胞計數在疾病的活動期可有輕度增高。在存在類風濕性脈管炎、心包炎及肺的病變時,可見嗜酸性粒細胞高於正常值。血小板在疾病活動期亦可有所增高。

23患類風濕關節炎時,什麼情況下進行關節腔穿刺

關節腔穿刺是在無菌操作下,以空心針刺入關節腔內,抽取滑液作化驗檢查,為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有價值的依據。另外對一些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當關節積液量多而不易自行吸收時,采用關節腔穿刺,可以抽出積液,並注入藥物,則可更有效地促進炎症吸收,消除疼痛,改善局部血管滲透性,抑製積液的再形成,因而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因此關節腔穿刺不僅是一種診斷方法,亦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對於那些診斷不明確,或關節積液過多的患者,作關節腔穿刺還是很有必要的。

24抽取的關節液應作進一步檢查

關節腔穿刺所抽取的關節積液應作哪些檢查呢?首先應觀察其顏色、透明度,再進行白細胞計數、塗片觀察其細胞及有形物質,進行細菌培養、黏性實驗、蛋白定量,以及一些免疫學檢查。因不同的關節炎其積液有不同的改變,故可以通過以上方麵的檢查,有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液多為稍有混濁的草黃色,白細胞計數增高,約為(2.0~6.0)×109/升,中性黏細胞明顯增多,約占50%~70%,並可見到類風濕細胞(見下段),免疫球蛋白亦有所增高。

25滑液中的類風濕細胞,不是特異性診斷指標

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滑液中,常可見到類風濕細胞。類風濕細胞是吞噬有抗原抗體複合物的一種帶有折射周邊的多核白細胞。另外還可見到吞噬有多形核白細胞的巨大吞噬細胞。類風濕細胞及巨大吞噬細胞也可在其他一些疾病中見到。因此在關節液中檢查到類風濕細胞並不能僅憑此而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還應結合其他的檢查才可做出正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