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體的免疫功能

人生活的自然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物理性、化學性和生物性有害因素,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存。因而長期以來,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人體自己的防禦功能和防禦係統,以抵抗外界各種有害因素的侵襲,這種防禦功能也就是人的免疫功能,防禦係統也就是免疫係統。人們就是依靠免疫功能,一是防止病原體進入體內,並當其進入體內後,能控製其發展,並消滅和消除它們;二是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和純潔,從而保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動。

免疫功能有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之分。

非特異性免疫是指正常的皮膚、黏膜有機械屏障作用,還能分泌一些殺菌物質,以阻止有害物質進入體內。另外,體內有大吞噬細胞和小吞噬細胞,能吞噬、殺死和消化侵入的細菌等有害物質,正常血液和組織液中還含有多種抑菌和殺菌物質。這些防禦功能沒有特異性,對所有致病因素均有免疫作用,因而稱為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是指人體在患過某種傳染病或接種某種預防針之後,在與病原微生物(預防針即疫苗中,也是含有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微生物)接觸和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高度特異性的免疫力。即入侵的異物作為抗原,作用於體內的免疫係統,產生特異的相應的抗體和效應淋巴細胞,抗體和效應淋巴細胞再作用於異物(抗原),達到消滅異物的目的。因為這種免疫反應是機體僅僅對該種異物(抗原)產生的反應,有嚴格的專一性。如接種小兒麻痹病毒糖丸疫苗,使人體產生抗小兒麻痹病毒的抗體,這種抗體隻對小兒麻痹病毒有消滅作用,能避免小兒麻痹的發生,但對其他傳染病則無保護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稱它為特異性免疫。所以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一般的防禦功能,而特異性免疫則是機體對某種異物的特異的、專一的防禦功能。

12“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

人體的特異性免疫是指免疫係統產生的抗原抗體反應。什麼是抗原、抗體呢?簡單地說,抗原是指那些能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也就是這種物質能使體內的免疫係統產生抗體和/或致敏淋巴細胞。抗原可以為各種病原菌、病毒、原蟲、花粉、異種血清、異體組織器官等。抗體是指機體經過抗原刺激後由B淋巴細胞所產生的球蛋白,故抗體又稱為免疫球蛋白,它具有與抗原結合的高度特異性。一般而言,抗原與相應的抗體相結合可消除抗原對機體的有害作用,而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但有時也可引起不利於機體的過敏反應。

13免疫功能失調會造成類風濕關節炎

正常的免疫功能對機體有保護作用,但在異常的條件下,免疫反應“反戈一擊”,也可成為許多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在正常情況下,機體對外來的抗原刺激,會發生免疫反應來消滅和排斥它,對自身組織則不會發生反應,因機體對自身組織有“自我識別”的能力。如果免疫調節功能異常,不僅會使免疫係統識別異己、防禦和消滅致病因素的能力降低;還會導致“自我識別”能力遭到破壞,機體竟對自身組織(抗原)發生免疫,產生出抗體,消滅或傷害自身的抗原,並導致組織的損傷、疾病的發生,這類疾病被稱為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就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種。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雖不完全清楚,但已明確它與機體免疫調節功能失調有關。據研究發現,一些致病因子刺激機體,使體內免疫球蛋白發生變性,因免疫功能失調,這些變性免疫球蛋白成為自身抗原,作用於免疫係統,產生相應抗體,導致關節滑膜及其他結締組織發生炎症病變,形成類風濕關節炎。因而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與免疫失調有密切關係。

14驗血查類風濕因子

在有關節紅、腫、痛時,醫生往往要讓患者抽血查類風濕因子(RF)。什麼是類風濕因子?檢查類風濕因子有什麼意義呢?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體。人體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身體中的一種免疫球蛋白IgG就會發生變性,而變性後的IgG又可作為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自身抗體,這種抗體就是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和抗原(IgG)結合,形成免疫複合物。這種大分子的免疫複合物隨血流而沉積於關節滑膜等處,引起免疫病理作用,會使機體造成免疫損傷而發生免疫性疾病。

在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約80%左右可在血清中出現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檢查為陽性。因此臨床上常對關節疼痛患者進行此項檢查,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條件之一。測定類風濕因子含量的多少,即效價高低,也可作為判斷類風濕病的病情是輕或是重,治療是有效或是無效的標誌之一。

15類風濕因子不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的惟一指標

在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絕大多數血清中類風濕因子檢查為陽性。但應注意的是,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不能絕對就肯定患有類風濕,而類風濕因子檢查陰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患有類風濕病的可能性。類風濕因子的檢查不是診斷類風濕病的惟一方法。這是因為一方麵實驗本身有假陽性、假陰性;二是因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亦有約20%血中無類風濕因子,而使檢查呈陰性;三是血清中類風濕因子為陽性者,亦有可能屬於以下情況:

(1)其他的免疫性疾病。如係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性係統硬化症、幹燥綜合征等病,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亦占很大比例。

(2)約2%~5%正常人及約10%60歲以上的老年人,類風濕因子檢查可出現陽性。

(3)類風濕因子陽性還可偶見於一些急性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肝炎、風疹;寄生蟲感染,如絲蟲病;及一些慢性疾病,如結核病、麻風、梅毒、慢性肝炎、亞急性心內膜炎;或因腫瘤而行放療、化療後。

綜上所述,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重要條件,但不是惟一的依據。還應結合其他體征及檢查,方可做出正確診斷。

16抗核抗體是針對細胞核成分的自身抗體

在懷疑或患有類風濕病的病人,常需檢查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泛指能與細胞核或細胞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免疫反應的一類抗體,又稱抗核因子。當機體的細胞發生退化變性後,其衰退變性的細胞核成分不能被及時清除時,這些細胞核及細胞核成分成為自身抗原,使機體產生相應的自身抗體,這就是抗核抗體。

血清中抗核抗體的正常效價應小於1∶2。

抗核抗體的測定主要用於結締組織免疫性疾病的診斷。在係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抗核抗體陽性率可高達90%~100%。另外,在係統性硬化症、幹燥綜合征、皮肌炎等病中,均可出現陽性。另外抗核抗體滴度的高低亦可作為病情輕重、或治療療效好壞的標準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是一種結締組織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抗核抗體陽性檢出率占15%~45%。一般滴度不太高,多不超過1∶80,而且是否陽性,或其滴度的高低與病情輕重和是否活動都無明顯關係。但抗核抗體陽性,也可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項有力證據。

17C反應蛋白(CRP)

機體組織在受到損傷、炎症感染時,體內一些血漿成分的濃度在短時間內可出現顯著的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急性時相反應。而血漿成分中出現最明顯變化的是一些蛋白質,如C反應蛋白、血漿銅藍蛋白等。這些蛋白質就被稱為急性時相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