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象這個詞在歐美文論沒有,隻有形象(Imagery)是指一切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形象學是文藝理論中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小說中說形象,主要是人物與事物的形象,是生活再現的典型形象,含有個性與激情,具有獨立表達意義,既是作品的主要內容,同時又是一種表達手段。歐美在詩歌中講形象是意象,俄國自別林斯基起講形象,比較穩定的形象學概念,主要指人物,類及事象,因為西方是表音文字,所以還會有聲音的形象。這個形象既指內容,也指形式。新批評派講的是意象。提出用icon代替形象。因而稱icon為語象。但這個詞指的語言形象(Verbalicon),包括聲音形象。而漢語特有的語象,由象形引起的視覺形象相關。它傾向於指漢語的外形特征。西方形象與意象在詞象上變化不大。而在中國是把意象用在詩歌分析中,形象用於小說分析中。如果專題是形象學,則是研究象的學問,包括我們意識到的表象,意象,具象,幻象,泛象,形象,圖像,音像,視像,聯象等這一些都集中在創作發生學上,談的是形象怎麼產生,又如何表現。形象作為主體論,研究的是呈現方式。從聲音、視覺與心理來界說,應該說在詩歌和小說中都已成為一個普泛的事實。但是各人所論的形象是一個含混的概念,新批評意象是指的比喻成為形象化的描寫,是事物喚起的形象感。另外在詩與小說中有一種形象化描敘,是指的一種靈動的表現手段。從文學總體形象而言,一般應該指通過敘述或修辭手段表現出的,一種由讀者可以感受到的形體,一種被記憶的特征。因而形象學是一個大課題。
我這兒說的語象是和文學形象有差別而又有聯係的問題。西方語言是表音文字,是以聲音激活形象,這種與漢語有極大不一樣,漢字是象形文字,是與事物本身直接貼近的,在視覺中漢語有直接的形象感,特別是許多名詞:日月舟山田等詞它是事物的直接顯示,這表明漢語有語象,古往今來,中國的文學家都利用這個優勢做文字遊戲,此其一點。
其二,文學理論中研究的是形象發生原理。我這兒注重的是讀者接受原理,意思是如何組織語象,讓讀者獲得形象的審美感受,這是在言語組織的技巧層麵,使語象獲得一種效果。例如漢字傳統一直是豎排的,現在按西方習慣改橫排,這二者是有語象變化的。再如表音文字的複數是在詞本身變化的,中國複數是一個數字,還產生了特有的量詞。另外詞彙重疊也不一樣,而分語象重疊與語音重疊。我說的語象是要研究言語形式上的變化,及它產生的心理效果。
其三,語象要調動個人的幻想能力和通感能力。這在西方也一樣,但我們要利用漢語的優勢,充分發揮感覺器官的效用,使語象包括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味覺、溫差、動感、色感、力感、質感所有綜合的感覺都攜帶上。語象要充分發揮喚起的性能。漢語作為思維方式,它特別不適合表達流動感,西語則不同,它本身便有一種流動。當漢字一個個在我們頭腦飛的時候,它轉換的多數是一個個固體的符號,連接的也是一個個具體物象,我們要使中國語象具有流動感就必須采用一些反常規的做法,例如說符號之間的空白,波浪線,語言節奏的拉長。要表達複雜思路時也要盡量利用語詞形體上的差異,快節奏的轉換等方法。我們總是千方百計的造象,用各種感覺使象有逼真感穩定感,其實在今天的科學與知識係統,我們充分發揮幻象能力,使象混沌起來。象的清晰是秩序化,我們可以非線性化,可以變形,可以差異組合,總之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方法使象的結構與解構產生張力。
其四,傳統講意與言的統一,言為表達意的。語象也一樣,講的語象一定要達意,但象和意並非完全統一的,象的表意部分多數能說,也有不能說的,靠象的呈示過程中讓接受者去感悟。象可以表達意,也可以表達一種幻覺,一種音象觸動情緒,一點色彩的飄逸,總之,感覺體驗的意是無窮無盡的,特別是它微妙的差異,象並不一定能表達,所謂古人感受的得意而忘言,表明意有許多不能說的。如果要使意達到表達的極致,就要在象上下功夫。例如象的組合可以是相同的疊合,反差的疊合,或者相鄰的配置,還可以利用後設性語言對象釋義注解。我認為還有另一種語象,不要刻意追求意的表達,讓象審美化,在一定語境內,象自身能傳達多少便是多少,甚至產生歧義也是好的。在結構語言學裏麵便是能指的任意表達,極端者便叫能指遊戲。我一直看重這種把語言作為審美的表達。
接下來看看我們對語象的感知,作為小說我們麵對的不是音樂,不是圖畫,也不是實物,我們麵對的是一行行符號,文學的符號,它會顯示如下過程:
一、文學所引起的視覺感受。(符號印象)
二、這些文學所凸現的單個形象。(獨體形象)
三、詞與詞,句子與句子組合的一個連續形象。(關聯形象)
四、頭腦中對該形象複現的畫麵。(自由形象)
五、與該形象相聯係的人物事物的意指。(意象)
六、情感,意緒,心理對該形象接受的程度。(心象)
七、對形象的意識狀態,價值,審美的評估。(價值形象)
八、最後是我們處理該形象,記憶儲存或者說出來。(造象)
我們通過閱讀以後完整地把一個語象說出,大致得這麼八個階段:符號印象,獨體形象,關聯形象,自由形象,意象,心象,價值形象,造象。我說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對待文本的語象,接受者隻是在接受最重要的形象時有這麼八個過程,而多數的形象隻是通過視覺搜尋,在頭三步中通過篩選大多數語象已被舍棄,或者大腦高速組織成關聯形象,如果不構成自由形象,或者意象,那麼多數語象是流逝掉了的。注意詩歌和小說不一樣,詩歌語象不僅是視覺的,在文學符號形象時還帶有不出聲的默念,在關聯形象時詩人還會複呈出節奏,而小說語象被動多了,它完全由符號帶動視覺,沒法做到默念的過程,這是因為小說是連續性語象,長度大大超過詩歌。因而小說語象不易記憶。
從語象接受來看,我們可以階段化,基本上是從生理理論上看待,第一層麵是視覺層麵,第二層麵是感官層麵,第三層麵是心理層麵,第四層麵是思維層麵。作為小說一萬字,三萬字,十萬字,百萬字,那裏有千千萬萬個語象,悲劇在於進入記憶層麵的語象少之又少。因而作為寫作我們一定要有意識地讓語象按比例衝刺到一個特定的層麵。特別是核心的形象必須要進入第八個階段,讀者通過你的語象他二度創造出了新形象,你的語象才能算成功了。
下麵我們看看語象的組織與分類:
日常生活的語象是散亂的,瞎聊天,多幾個符號少幾個符號沒關係。但是一個傑出的文本,語象很多,它是精心組織了的,有必不可少的核心,也有輔助性的,有故意與核心語象不相連的。總之,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審美創造,達到讀者最大可能的接收。於是,選擇什麼樣的語象便擺在第一位了。漢語語象經過了幾千年的錘煉已經很精粹了,首先得從中國的文化心理習慣來考慮,曆史上特別是小說是經過文言小說、話本和擬話本傳承過來的,中國小說絕對優勢地保留了口語的形象,獨體形象,動態形象占優勢。中國漫長的曆史是倫理社會,人心趨於正麵價值,親和英雄,崇尚善良,且容易從好壞美醜二元對立中做極端選擇,在語詞上也傾向於優美和諧的審美特征。語象選擇大致有如下幾種:
1、自然風景作為首選,北方造山,南方造水,男人選樹木,女人選花草。東方審美傾向於陰柔,很長時間來,月下、竹林、小溪、小橋、泛舟、書畫均為文人情懷的喜好。中國有漫長的農耕時期,人們保持著和自然的親和,唐詩宋詞大量的是這樣的語象。如果一部大長篇小說沒有許多自然風景的插入,讀者閱讀過程中會很累,自然風景讓人放鬆。
2、文化原型的選擇。生活文化中是吃穿住行。傳統中人們很講究居住,北方四合院,南方是有天井的房子,中國人的院子與胡同作用都是一種隔離封閉的,心理因素是穩定寧靜,對棲息之地很講與自然的融合,在有山有水的地方舊時喜歡青磚,黑瓦這才和綠色環境相配,有一種不張揚的和諧感。門麵講究裝飾,用於門麵包括窗、台級、廊柱的詞彙很多。居室的語象比行走的語象多出很多,這反映人的心理求穩求靜,不喜動。吃的語象比穿的語象多,中國飲食文化很發達。中國味是什麼,是綜合。所謂五味調和,一部《紅樓夢》寫盡了多少吃上的精致的味,味的語象一定要品,所以產生品味一詞,並延續到許多審美的領域,演化出多少語象。
儒釋道三教是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到今天我們的心理結構依然不可能全盤西方化,由此而演化出人際關係,人生態度上產生了許許多多的語象。今天中國的官場依然不同程度地沿用了這些文化的語象,其中有許多腐朽惡劣的語象。與此相應的還有文化娛樂,僅是近二十年來被西方娛樂文化衝擊,又產生了新的語象。但人們骨子裏仍潛伏著傳統中那種高雅的玩樂。
3、個體無意識選擇。為什麼語象提無意識的直覺。在日常觀察中,共同的語象對不同的人感知它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涉及到意識深部對某種語象有天然的敏感性。大的說,北方之於雪與冰,南方之於竹林與芭蕉。這是自然的暗示。中國傳統是木材質的建築,西方人傳統是石材質的建築,東西方各自喜歡的受一種地緣文化暗示:這比較好理解,但偏偏有相反的例證。某人天性喜歡和他文化環境相反的東西。東方人喜歡石材,西方人喜歡木材。因而我這裏提出語象的直覺性。在三原色中紅黃藍,各有喜歡,但偏偏有人不喜歡純色,喜歡過渡色,特別一些視覺、嗅覺、聽覺屬於人本性直接感知的現象,最能顯示一個人的直覺敏感。我個人最喜歡湖藍色,那種輕盈能讓人化在裏麵。但多數人首選紅色。我說的顏色選擇不能受時尚暗示,例如流行色黑色,你說喜歡得發狂,這是附庸產生的。你隻有從骨子裏喜歡了便會發生許多創造性聯想,也才能開掘其語象的豐富性。多數人喜歡早晨、日影、霞光。但我喜歡傍晚、黃昏,光影曖昧而又錯綜。從午後開始到傍晚這種光線的變化能特別細致曲折地表達人的心理。我發現,光線由弱漸強的表現力,是升調,審美感知是驚奇的,但表現的變化少,我不怎麼喜歡。但我迷戀那種光線由強轉弱的層次,它是一種降調,趨向於孤獨憂鬱,最終有一些神秘玄妙在其中。因而我有時候喜歡表達黑暗中的事物,由此看來,語象也是個性化的選擇。
4、語象意義選擇。是指有目的、有理念地選擇為之所用的語象。任何語象都會有一種相對的核心意義,還有一種暗示意義,又有一種附屬意義。那麼如何選擇該語象進入文本,去使用語象的意義呢?例如西,是指鳥居住的窩巢,發展為棲。而這種本義已被人遺忘,代之現代的核心是異類的先進文化,那麼西方便有快樂,文明象征,但中國文化又對西的含義有了兩層理解:一層是西去的艱難;二層是至死的地方。附屬的含義有遙遠沒有終極的指向,情緒上有消極隱退,一種下落的孤獨。當然最明確的是一天之中的變化,太陽向西。那麼在一個語境中突然出一個標牌在十字路口,書寫著“此處向西”。西這個語象是一個豐富的語義庫,你選擇哪一個意義層麵去表達呢?這裏既有語境的要求,也有個人的直覺敏感。這時需要你是語象的數學家,鑒賞家,一個感情無限豐富的藝術家去對語象敏感選擇。
5、語象的形式選擇。這點也許書法家最有感受,對一個詞語的形象選擇,他會根據合適的環境,選擇用一個字用繁體還是用簡體合適。對一個語象我會考慮它筆法多寡而適當地換字,要出現相同語象,盡量選擇同義不同象的詞語,對一個具體語象我會考慮用一些切分與組合的方式使它成為新的語象。特別在一句一段的煉字過程中,會對一個語象細心揣摸,是在感覺中最適合的,而並不是意義中最準確的。我會特別注意一些語象在原始意義上使用它,因為曆史上人們選擇作為首先使用,他是有道理的,最具表現力的。例如西,鳥窩。莫,日落。薄,接近。線索,繩子。階級,台階。坐,因。同時要注重從語象的西方意義上看作一種闡釋。革命,一個圓周的循環。物,聚集。這是追求語象上一種重複的使用。但這次重複是一次語詞的考古,一種古老的現代回歸。
語象選擇的可能是多樣而複雜的。同時又因個人經驗所殊,不可統一強求,我們隻要把握大體規律即可。從日常狀態看,我們使用的一種語象是客觀的,口語的,這是居首位的,但一個有文體意識的小說家使用頻率最高的應該是意象語言。在意象語言中有一種言與象相統一的是象征。但也有一種意與象不統一的是反諷。即使在文本中使用客觀語言,那仍是一種技術手段,叫純客觀法。在新興的語言表述中還有一種後設性語言表達。最粗略對語象分類大致可分為意象言語,反諷言語,純客觀言語,後設性言語,語法言語。
第一類,意象式語象。我把象征隱喻都歸於其中,依上文所述反諷也應該在內,由於他們內含的反向性,還是獨立出來比較好。意象(Image)指具象中看上去有特殊的意味。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假定與真實的混合物。是個別與一般的綜合,非確定與確定的平衡。能指上有具象性,音響性,符號性,穩定形象有共同特征,有傳統的文化意味,變形時該核心特征保持。同時有一種標誌性特征。能指上一般使用重疊、複遝手法。所指上語義一般是雙重的,多義的,不穩定的。它與象征的區別是,象征語義是中心化的,具體的,可闡釋的,象征體,人象與物象均是實體化的,是明確清晰的可感可觸的。而意象可以虛化一些,抽象一些有形象感但不一定是實體,它可以借助隱喻而具體化。例如寧靜,孤獨,恐懼,熱愛,歡樂。象征和意象均是符號性的,具體符號是它的物質存在,從這個角度看,所有的語言不是象征便是意象。這裏要作一個深入的說明,象征(Symbole)從希臘語過來有分成兩半後以作為持者的身份信物,在漢語中它可以譯成符號,(抽象符號,化學代數的)也可以譯成象征。現在通行的譯成象征。而今天使用的符號(Sign)所指比較寬廣,特別符號學興起,它又成了一門專門學科。符號的物質形象和它的語義形象,一般是固定的,由於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它又是非穩定,經常可以移用,即語義的瞬間革命,這使得象征和意象本來很好把握和理解的,但在一定的語境中用了修辭的關係,又變得很複雜了。就連它們二者之間也有混雜而用的時候,應注意的是象征代意象時候多,意象代象征時候比較少。對於一個優秀的作家意象是絕不可少的。象征也是常用的。要做到透徹理解我們先看象,一般指具象,可以言說,也有一種虛化的泛像我們不好具體化,但可以感知、體驗,用意念去觸碰它。如沈從文文體中的水、船,魯迅的鎮、莊、氈帽,均是具象,這種具象會反複出現在文本中。但另一種如沈從文的雨絲,魯迅暗淡的光線,或者文本中一種特有的陰冷。比較鬱達夫的孤寂的憂鬱,這都是一些虛泛的意象。總之,象征比較明確而且在文本中有標誌性符號。意象比較隱晦,也是反複出現的,但像霧一樣的,它容易是一種色彩,味道,一種觸感,聲音融彙成一種濃濃的氛圍氣韻,同時又隱含著一種意蘊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