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小說言語的語式(3 / 3)

3.幹預式。講述式中其實也帶有幹預式,但我要說的不是這一種。現代幹預式是作者在寫作途中,在緊要關節的時候,將文本停下來讓人物與故事間斷一下,由作者出麵來說一些技術上的事。他準確地告訴你寫作的時間、地點,作者情狀、心境,重要的是作者告訴你他將采用什麼手段,包括對文本的注釋與評論,相當於傳統小說所說的插入議論。但是真正現代小說的幹預式和傳統小說的幹預式是本質上的不同。講述中的幹預,作者出麵說他講的文本中的人物與故事如何有根有據是真實的,唯恐作者認為有假。而現代小說幹預式,他決心告訴你文本一切真相,直接揭露其虛偽,然後告訴你我如何作假的方法。最早的幹預式是法國作家的《偽幣製造者》,早期的敘事幹預還比較簡單,到後現代主義文本時,敘事幹預成了一種地道的元敘述。是一個我告訴你我如何寫作的過程,關於一切技巧方法的過程。美國作家的小說《如何講述真實的戰爭故事》,確實講了一個越戰中的故事,通過雷蒙、桑德斯轉敘越戰中他們玩遊戲,誤傷,誤炸。但沒有正麵寫如何戰爭,插進了大量作者關於戰爭的述評。這個小說說的是越戰,倒不如說是作者關於戰爭一些極為本質的看法,更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荒謬。最後他說,當然,一個真實的戰爭故事從來不是關於戰爭,而是關於陽光,黎明的天光灑在河麵上,你知道你必須渡過這河向山挺進,做一些不敢做的事。這是關於愛和回憶的故事,是關於悲傷的故事。是關於從不回信的姐姐,和人們永遠不想聽的故事(《美國後現代小說選》138頁,青島出版社)。這個小說隻有桑德斯、雷蒙,基利越戰見聞中的幾個遊戲性細節,例如誤炸了手榴彈,誤爆了105餌雷,殺了小水牛,玩玩拉線盤,在夜晚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在一般人指認的戰爭中我們並沒見到什麼特異的東西,作者借這一些不斷陳述他對戰爭的看法,不斷強化這些就是戰爭。文本顯然有另一個意圖,用這些荒唐性的細節,加上我反複強化的真實戰爭,達到解構戰爭的目的。這時候文本中的敘述幹預已成為揭示內在含義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可見這種幹預式既是形式的,也是內容的。並且把我們引入一個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的虛構敘述到底要告訴讀者,這些是真的呢,還是這些都是假的。如果是真,我們要保持和虛構認同,如果是假,我們要徹底揭露其虛妄。

4.寄生式。作者本人如同魔鬼附身,把自己寄身於某人某物,某動物。通過他的行為方式或視角來敘述文本中發生的一切。最常見的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敘述。這種寄生式自古以來均常有,是很好理解的一種方式。一般把它歸為顯示的方式。這是不錯的。我所以提取出來,是因為這種方式中有一個第一人稱——我,讀者有時是很難分清主人公和作者我的差別。特別是那些自傳式的,流浪漢式的,主人公是一個人物,但他又很難和作者絕對分家。這表明作者融入人物以後,在人物表述時留下了真實作者我的一些痕跡。這便導致了敘述複雜化。因此寄生式很難說是一種嚴格的顯示方式。主人公變成了一種複雜的聲音。寄生式的敘述古今文本很多,幾乎不用舉例,需要特別細心的是分析主人公的聲音。什麼語境下是主人公,什麼語境下是作者聲音。

言語的語式無疑是重要的,它與文本的敘述視角相重疊,特別是我們要找到文本的多重聲音,語式便是一個極好的切入口。語式還決定了我們在敘述上選擇了適合於作者本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如果注意分析中外文學史上的作家,你會發現許多作家他一輩子就適合一種語式,而且將這種語式發揮到極致。有的作家一生卻總在不停地變換語式,用不同的話語方式跟讀者說話。區別二者根本上是和作者生活有關,與才學有關。比較傳統的,總在一個地域文化裏開掘材料的作者,容易使用一個固定的語式。一個不斷遊走,在不同生活領域活動,或者喜歡探索一點新方法的作者,他的語式是不會固定的。我以為四種語式各有優長的地方,每一種語式都能寫出偉大作品。最關鍵的是在合適的語式中選擇與它貼切的敘述對象。博爾赫斯的敘述很精致,也很獨特。但他絕大多數的語式選擇是講述式。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又盡量地剔除講述的痕跡,而使用呈示的方式。因此我們不能從語式上孤立地判斷文本的成就高低與偉大。倒是每一種語式都有一些特殊的技巧,需要我們應細心體察與琢磨,達到語式技術上的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