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語言的基本原理(1 / 3)

這裏說的語言基本原理並不真正探尋語言的起源、分類、語言規則,或者是語言學中的音位、詞彙、句法、形態的構成,語言內部的結構關係,語言的發展方向等重大的理論問題。而是指與小說相關的,或者說是影響到小說創作的語言的一些本質性的問題。準確說應該是小說語言理論。小說語言理論應該是從小說產生的那天起便有了的,僅是人們繼承了語言的工具論,沒有理性意識地總結小說語言理論,我以為,真正的小說語言理論應該開始於結構語言學和符號學之後。表明小說家有理性意識地處理語言問題。還有一個支點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之後,許多作家開始自覺地使用意識流手法,有了一套表現潛意識的語言,實際精神分析給我們帶來的是兩個語言係統:一是人物精神活動的語言係統,是喬伊斯、普魯斯特通過人物顯現出來的。另一種是用於分析精神心理的語言係統,這是弗洛伊德、榮格、拉康的語言係統。作為理論本不應該納入小說,可是許多作家借用了他們的語言係統在文本中,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還有重要的一點需要說明,小說語言學理論應該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隻有小說的言語理論。小說服從於語言學規律,隻是在一種框架內,最大限度地依照語言理論原則,如讀音應該是基本語言學的,詞彙書寫等仍是語言學的,語法規則影響下小說句子構成,但真正作為小說語言、詩歌語言,從本質上說許多東西是建立在反規範語言學的,自從索緒爾語言和言語區別之後,小說絕對隻能是言語的。因此小說言語理論的提法反倒是比較準確的了。這裏說說小說同語言學發生關係的幾個方麵。

1.語言發生學有擬聲派和感歎派,還有語言是先於存在的觀念。我以為是二者的融合,既強調語言是對事物的準確的摹仿,又強調語言是先於邏輯的東西,特別是發乎於心的感性直觀。如果沒有語言對事物的表達,我們所有先於邏輯而對事物的頓悟都隻能在人的意識內作為一種無語的東西。以動物為例,“蟬”,蟬的頭部寬扁,前方有向前隆起的額,突額的兩側有一對凸出的球形複眼。蟬的口器為針狀刺吸式,能刺破植物表皮,吸食樹木汁液,以這種進食方式生長發育。(《中華鳴蟲譜》163頁)這是一種語言,一種說明語言。小說不能這麼寫,小說會這樣寫,蟬在樓前空地嘶爾嘶爾地叫,織出了老槐樹裏夏日的一片陰涼。這兩段文字都告訴了你蟬的事實,發生學上沒問題,前者說的是蟬頭與蟬的生存,後一段則是由蟬聲引起的感受,激發人聯想與共鳴。語言的第一層,蟬是一種蟲頭的擬象,嘶爾是對一種蟲的擬聲,那麼語言的基本功能是摹寫事物,是一種工具,但語言是人的語言,它要建立起一種反應關係而且是思維的心理的反應關係,這時蟬便是夏天的一種象征。聲音和陰涼相關是一種聯想,然後思維給出一個樹下幽涼的環境。這時蟬作為事物在思維裏已有了某種象征隱喻的東西,它完全是一種直覺的內心觀照,而不是思維分析出來的,蟬頭兩根針器紮入植物吸收營養,所以蟬才有了能生存的一種判斷。從語源學上說,任何一種語言中最重要的是給事物命名,隻要有了稱名我們才好言說。這不是告訴我們給世界貼上無數種標簽便了事,要讓命名的詞語成為概念的源泉,然後比較歸類,使概念成為符號,這時僅是事物的一個標記,我們深入它的數量、質地、種屬、顏色、性能、生命、聲音、能量,總之是對事物質的了解,這是通過比較歸類後,這一切才有了等級差別中的鑒定,這樣我們才有範疇概念,蟬是黑色的,有薄翼,會飛,會唱,知道它的聲音是求偶,蟬以肋鳴,而女蟬則是啞巴,聞聲而動,蟬是最悲劇的生存,在樹下泥地發育五年之久而在樹上活躍不到兩個月。產卵後蛻殼而死。它是為了快樂和生育而死的。這一切我們隻見到蟬這個事物,還沒見到語言本身,語言本身要在它內部組織裏的層次結構關係中,語言作為生產意義的模式,語言通過外部怎樣和內部調節成為自足的係統。如果我們寫一個美麗女人以蟬為名的小說包含隱喻象征那是很有意思的。語言在摹寫蟬的過程中,除了蟬作為生命體充分展示含義,還應該激起蟬語言的聯想隱喻層麵,使語言自身獨立自足的活動,這時語言自身激活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語言現象,這時候的語言場均是一個審美場,它內在意義會逸出蟬之外很多。

2.小說家在語言上的任務,便是完成一個文本,即該文本是一次從語言到言語的創造性活動。語言,巴爾特是這樣說的,它既是一種社會製度,又是一種價值係統。作為社會製度,它絕不是一種行為,它擺脫了任何深思熟慮。它是語言的社會性部分,個人既不能創造也不能修改。(《符號學原理》2頁,三聯書店出版社)可見我們個人反對語言這個整體是無能為力的。語言,是在一個地緣區域內某民族人們意識的那些詞彙的總和,並借以發聲表達,形成一定句子的語法規則,人們依靠它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因而語言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共識,無論它多麼複雜,或者簡單都以此相互交際。應該說語言是人類交往行為的一個總則。語言是一個大前提。

言語是個人使用中的語言。它是一個人選擇和實現行為的結果。首先它是個人口語或文字交際的工具。其次它是個人思想的(不規則的)組合。再次它是個人的心理——物理機製。言語主要是個人的一種選擇組合從而表達情感或意向的一種思維。所以言語的表達取決於個人思想與情感的特點。取決於使用不同的語言種類。一段言語因此帶上了個人目的。也有個人結構組織的特點。可以用於說話,也可以用於書寫方式保存。我們如何區別語言與言語除了概念上的表述,讓我們看兩個例子:

第一例,隨著經濟的發展壯大,南州市在全省的地位也日益顯著和重要起來。前不久,經過激烈的競爭和角逐,南州一舉奪得了省第五屆藝術節的主辦權。

這是一段語言,它表述了南州市取得了藝術節主辦權,清楚而準確。你不能把這段語言理解為另外一件事。另一特點,這段語言是公共的,任何人表達這個意思都會是同樣的語言規則,使用的語言、詞彙也都是這些。同時他的句式和語言順序都是合乎大眾習俗的。簡單說,這一段話人人都會這麼說,也必須這樣說。因此,你有權認為這段話不是作家說的。如果換一個領導幹部,或普通市民他都會這麼說,那麼這段話就是語言了。不能算言語。

第二例,陳士成看過縣考的榜,回到家裏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他去得很早,一見榜,便先在這上麵尋陳字。陳字也不少,似乎都爭先恐後地跳進他眼睛裏來,然後接著的卻不是士成這兩個字。他於是重新再在十二張榜的圓圈裏搜尋,看的人全散盡了,而陳士成在榜上終於沒有見自己的名字。他單站在試院的照壁的麵前。

這段文字表意也很簡單,是陳士成看榜文沒見到自己的名字。這段文字暢曉明白,看起來一點都不複雜,也是任何人都認識的,可不是任何人都寫得出來的。意思寫出來,也會是一種不同的語言現象。這一段是魯迅的小說,含有他個人的冷峻風格。是自己的言說。如果換成大眾的表達,它會是陳士成去看榜文,挨個名字找了一遍,沒有。他又找了一遍還是沒有,他很失望地站在照壁前,到傍晚回家了。我們看魯迅的表達,第一句寫陳士成看完榜文已經回家。然後再用一段文字追述看榜的過程。寫看榜的過程視角又是跳躍的,先寫看陳字,然後補出陳字看他的眼睛,再寫士成看得人散盡,把飽滿的背景空下來,他說的不是沒看到自己的名字,而是陳士成終於沒在榜上,接下來的句子又跳到人物,他單站在試院的照壁前。一段短短的文字,魯迅在中間幾次進行了跳躍,進行視角轉換,並表現個人言說的語言味道,這就是我們說的個人的言語,它是一種不可以和別人置換的一種言說方式。我們通過兩段文字比較,便能充分地看出語言和言語的差別。小說是個人獨特的表述,因此是言語的,但也有許多人把一種語言式的小說界定為小說。有了大眾小說,意識形態小說,不是不可以。但無論怎麼樣,不能稱之為小說的藝術,或者說語言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