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語言的問題(2 / 2)

其二,語言內部的創新與發展變化。語言學經過漫長發展的曆史,人們多是從語言的曆史去探討語言問題。在具體語言現象中也是采用曆時性方法研究,關於意義與詞語,傳統意見是詞素中心說,認為意義由核心詞素自身攜帶來的,從曆時語言學看待意義變化。一連串的語言變化,音節是一個個地出現,直到讀完最後一個音節了,該詞的意義便出現了。幾千年人們沒對曆時語言懷疑。索緒爾在20世紀來臨時創造了共時語言學,把語言分為語言和言語。據說他幼小讀中學時便對音位學有特別的敏感,認為N=a,注意到共鳴鼻音的理論。同時他對悖論特別敏感。是他首創了符號學。可惜他的創造性理論1906年便以講課形式出現,經過49年才由施特勞斯發揚光大,影響世界。那麼索緒爾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東西呢?其一,沒有差異便沒有意義。其二,做了三個區分,區分了語言與言語,區分了結構與事件,區分了曆時和共時。其三,創立了記號科學。因此他成為結構語言學的源頭,使得結構主義思潮在20世紀70年代成為全世界的熱潮。

其三,語言的作用。語言在漫長的曆史中一直是作為工具而存在,它是一個意義的載體,語言完成言說之後作用便消失了。到20世紀西方哲學發現語言是它自身的主體,它是自身獨立自足的係統。語言先於存在,先於反思,先於知識,總之它是先於邏輯的東西。似乎到今天它變成了一個由工具論到主體論的過程。以我之見,今天我們在小說語言學中來談論它,語言既是工具,也是主體。既是摹仿的,也是表現的,既是建構的,也是審美的。這麼說足見語言功能的多樣性。如果我們執著於它是一個運載工具,那麼語言的表達與審美現象不要了麼?如果語言僅是它自身的主體,和所有的事物並不相關,那麼這個獨立體是幹什麼的?因為語言的內涵必然指向事物的意義。在今天我們尤其要強調語言的多元功能。就我個人而言,我可能更強調語言作為主體的存在。它的工具性也許處於一個從屬位置。這是因為小說是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的展示,不重於告訴你事實的真相,在小說中所謂的人與事均是虛構的,作為他們的真相從本質上並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