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個人理解而言,結構最為關鍵的兩句話:位置是基礎,秩序是核心。
位置,表麵所有事物之所以存在,一定會有個地方、場地。借用物理學的概念:場。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所有物體必須在場,在場才能構成組合。因而,場是基礎,沒有場,一切事物都不可能以形態出現。那麼對一切觀念結構呢,某觀念你去表述,它存在,這個觀念也是一個集合形式,思想、自由、博愛,它們也會有一個形而上的場所,我們用新術語說,上下文,語境,實際上也都是場的概念。我們最通俗的說法,所有事物必須有立足之地。
秩序,指的是所有事物必須會有一個擺放方式,從方位上講有上下左右,聚集一詞是物的最基本含義,聚集一定以方式出現。從時間上講,有前後的連帶,表明秩序的出現與消失。也就是說,無論何種結構在時空角度上講,它都會有一個顯示方式,即便如混沌學所說的雪與沙,一杯開水、一股氣流,它也得以一種秩序出現。
有了這個總體認識,便抓住了結構最大的特征。因而我們也就好把握具體事物的結構特征。關於結構一詞在人類認識史上有一次意想不到的變革,而且是在我們大家熟視無睹的一個領域裏展開。1911年索諸爾在日內瓦大學講授語言學。1916年由兩個學生整理出來在巴黎出版,由此產生了結構語言學。首先有莫斯科語言小組,再有捷克結構主義產生,並成立了布拉格學派,到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結構主義。這個由語言學產生的結構在半個世紀內,實踐在人類文化學、心理學、曆史學、社會學各領域,結構主義成為人文科學中的熱點風靡全世界達半個世紀之久。結構主義是一個複雜的多學科的思潮運動,我們後文還要論及它。它的核心是係統的觀念,充分揭示了世界事物各種相互聯係的複雜方式,結構成了事物的核心,也是世界的核心。在結構主義那兒,結構是一種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理念。
現在我說到文學的結構。這依然不是一個特別具體的指稱。因為文學結構是一個很大的結構,據我看來它起碼有三個維度:一是文學的外部結構。文學結構不是世界的孤立現象,它和世界一切具體事物相聯係,它涉及到一切科學與人文的學科。這一點上文學是與人,與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狀態,也就是說,文學與它們均聯係形成一定的結構方式,或者是客觀地移植,或者主觀的反映、表現等。總之,文學與外界一切自然與社會都構成結構關係,這包括一切人文學科的聯係。二是文學作品內部結構,包括一切藝術品類也是相互聯係影響的,文學的每個門類都有自身的結構特征,但每門類之間又互相影響,例如蒙太奇是電影結構,它被用於小說和詩歌結構中,具體到某一文體的結構是指文學內部結構的特殊狀態,例如意象結構是詩歌特有的,但被現代主義小說借鑒過來,《牆上的斑點》便是典型的意象結構。可見文學內部的結構是互相影響循環的。三是文學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具體說,某一作家的心理結構、文化結構,他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結構。作家的生活經曆影響到作家寫什麼,表麵看來是一個材料與主題問題,而實際也含有一個結構問題,因為生活某種程度它是以結構方式進入作者與作品的。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作者的認知能力,或者說一個作者的才學識決定了作品的結構這才是根本的。以上三個方麵都影響和決定著一部文學作品的結構。其實任何單一的元素都是有限的,這三個方麵也是互相影響,交流循環的。因而我們對待文學作品的結構,哪怕它再簡單的結構,在文學領域裏也會是一個複雜的反應係統。以《魔術》為例,從文學外部他涉及到戰爭問題,從文學內部而言它涉及到藝術門類魔術,還有象征、隱喻。從作者來說,他可能在海上構成一個馬戲團遭遇戰爭的大故事,可以用電影、戲劇的方法。然而他使用了最短小經濟的結構。這就是小說結構特有的魅力。
一個文學作品的結構,上麵說了三個維度,這僅是指影響其結構成立的諸因素,也許他還有很多細小的因素,我們暫時不去討論,我們說,任何結構都是具體的,可以確證的存在。那麼一個結構的存在它有哪些基本的東西呢?每個基本門類(文體)它的結構元素可能不完全一樣,例如詩是分行排列,按韻文鎖定句尾,而小說句子便不要像詩那麼挑選,是擴散的自然排列,這從形式上便區別了。我們說作為文學門類在結構上肯定有共通的一些元素,例如位置、秩序、時空等。英伽登把文學作品的結構分為四個層麵:一、詞語聲音和語音構成以及一個更高級現象的層次。二、意群層次、句子意義和全部句群意義的層次。三、圖式化外觀層次,作品描繪的各種對象,通過這些外觀顯現出來。四、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態中描繪的客體層次(《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英伽登著第10頁文聯出版公司)。英伽登這裏說的文學作品構成不可缺少的這四個層麵,也可以把這四個元素作為文學作品結構的基礎,但它依然不是我們所說的在一個作品內部的獨特結構。我們說的結構元素是指模型、場、線索、過渡、照應、連接、伏筆、情節等一係列操作性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