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它山之石——武俠小說對外國通俗文學的借鑒(1 / 2)

《詩經》的《鶴鳴》詩中有一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喻義是借助別人的長處來補救自己的弱點。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曆史悠久的傳統小說,要想保持穩定且良性的發展,也必須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文學的長處。除了汲取本民族古往今來優秀文學的營養,還要放眼光向外看。那武俠小說的“它山之石”又在哪裏呢?

外國文學中雖然沒有“武俠”這樣具有濃厚中國文化內涵的小說,但與之相似的小說類型還是有的,最典型的就是歐洲騎士文學與日本武士文學。

騎士文學盛行於中世紀的西歐,反映了替封建領主征戰的騎士階層的生活理想。由於十字軍東征,騎士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也逐漸形成了所謂的騎士精神,如注重榮譽、講究禮儀、崇尚理想、敢於冒險、鋤強扶弱等,這與中國的俠義頗有幾分類似。但騎士的出身是中小地主和富農,有貴族式的優越感,不像武俠多源於草根;他們不反對君主和教會,甚至願為之獻身,而武俠多是統治階層的叛逆者;他們尊重婦女,狂熱追求愛情,而武俠(尤其是傳統俠客)多是重義輕色的。這類文學發展到後來變成了脫離實際、充滿主觀妄想的遊俠騎士小說,並逐漸沒落乃至消亡。

提起武士文學,就要談談日本武士的興起。武士產生於日本封建社會開始占據優勢的幕府時代,作為新興地主的武士在與傳統貴族爭權奪利的過程中,通過暴力殺戮,地位漸次上升,並最終超越貴族,成為了日本的文化主流和權力階層。而武士中的最高統治者們怕繼續發生犯上作亂的事,便定出許多規範、限製武士的行為準則,即武士道。武士道的三個支柱就是“智、忍、勇”,也就是智慧、殘忍和勇氣。武士在忠於主上的前提下,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價,而一旦得手就把敵人殺得雞犬不留。日本人迷戀櫻花,讚歎它美麗與短暫的生命,這更增強了武士的犧牲精神。武士文學中最常見的便是生死對決。

作為描寫武士英雄傳奇的武士文學,不像武俠小說被文學界稱之為“成人童話”,就是因為在日本曆史上確有過那樣一個慘烈殘酷的武士時代,它沒有中國武俠的浪漫神奇,而有著一股真實血腥的震撼力。武士小說這種強烈的現實性,使我們可以透過它清晰地窺視到大和民族的道德觀、人生觀以及處世哲學等。相比而言,我們多數的武俠作品消遣娛樂意味過重,表現民族精神的力度上還有待提高。

武士小說與武俠一樣都大量描寫技擊,但它輕招式而重效果。武士小說雖也講輕生死、重然諾等俠義精神,但更強調對武學精神的追求,注重超越體能和心智極限,以達到無我或忘我的至高境界。吉川英治的經典之作《宮本武藏》,主人公那一刀決勝負的實用主義武技,那劍禪如一、至真至性的精神世界,那以劍道參悟人生真諦的武學理念,都曾給古龍等新派武俠作家以巨大啟迪。

除騎士與武士文學外,法國的通俗文學巨匠大仲馬的曆史傳奇小說,英國的柯南道爾和阿加莎·克裏斯蒂的推理小說,美國的錢德勒·雷蒙德的硬漢派偵探小說,以及西方現代的間諜小說、懸疑小說、黑幫小說、驚悚小說等,對武俠小說創作都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