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一部叫《張飛審瓜》的動畫片,當時覺得饒有趣味,可學過初中生物後,方曉得這西瓜本非中國所有,原出產於西亞,五代時才引入西域,後又由金國引種到南宋的,三國時的張翼德怎能見得到。前些年播放的電視劇《唐明皇》中,開元年間的李隆基竟然引用了杜甫《贈花卿》中的名句:“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可杜甫這首詩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那時候李隆基退位都五年多了,真令人啞然失笑。
類似情況在如今的影視劇中已屢見不鮮,累得那些偏好挑錯的觀眾疲憊不堪。筆者也一度譏諷過個別編導的淺陋,但轉而想到,自己曾一直以為學養淵博的金庸、梁羽生先生,他們的小說裏也有過宋朝的黃蓉唱元曲、拉薩的酒館裏喝竹葉青等常識性錯誤。看來隻要是古代題材的作品,一不留神就會鬧“關公戰秦瓊”的笑話。
武俠小說多是“托古言事”,所以在創作中更需倍加謹慎,尤其在曆史常識上千萬不要出大的紕漏,否則便會貽笑大方。因而對於作品涉及的重要曆史人物的身份、相貌、性格、業績,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及相關人物的關係等,都要有較為準確的了解。
金庸的代表作《天龍八部》中,先讓蕭峰與完顏阿骨打成了至友,跟著讓他幫助耶律洪基平叛並結拜為兄弟,沒幾年又寫宋哲宗親政後輕舉妄動,惹得遼國大舉南征,是蕭峰以死才製止了戰爭。這故事聽著是既熱鬧又壯烈,但卻是個典型的“關公戰秦瓊”。因為曆史上耶律洪基平叛是在1063年,可完顏阿骨打是1068年才出生的。而哲宗親政是在1093年,這樣算來蕭峰死時至少要超過六十歲了。或許有人會講,小說應該允許虛構。可如此明顯的曆史錯誤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再有金庸讓《射雕英雄傳》中的丘處機說“宋朝君臣”如何如何,也甚為不妥,這就像有的武俠中讓活著的皇帝太後口稱自己死後才有的諡號一樣荒謬。還有一些寫唐宋時代的武俠作品,稱宦官為“太監”,也是錯誤的,那個稱謂是明朝之後才被使用的。
由此說到各朝的官製那就更麻煩了。特別是宋朝,它把前麵幾朝的體製都承襲了不少,自己新設的機關和稱謂又是一大堆,搞不好便會出錯。而明朝取消了丞相,權力分攤六部,後建立了內閣製,官職稱謂也發生了許多更改。清朝雖基本沿用明製,可什麼製台(總督)、撫台(巡撫)、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之類的別稱,也不大容易折騰清楚。還有像軍隊、財政、司法、教育等方麵的製度也得弄明白。就說大家很熟悉的科舉製,唐宋明幾朝都有變化,像李尋歡又稱小李探花,而“探花”一詞是南宋後期才被規定為第三名進士的代稱。
地理問題由於名稱的變遷同樣也很複雜。比如“省”這一概念,原為朝廷的機構名,在元代以後才成為劃分行政區的名稱,而此前省一級的地域在秦漢時稱為“州郡”,唐代稱為“道”,宋代稱為“路”。再如廣東省,在秦代歸南海、桂林二郡,漢屬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兩省,到明代才正式設廣東省。又如北京市,古時稱薊,兩漢、魏、晉、唐代稱幽州,遼代稱南京(又稱燕京),金稱中都,元稱大都,明初時稱北平,明成祖朱棣遷都後才正式命名為北京。
再有,千萬別犯溫瑞安“將河北滄州與陝西華山寫得近在咫尺”、“讓北宋俠客相約去黑龍江比武”那類的低級錯誤。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但許多農產品並非自古就有,不少今天極為常見的作物其實很晚才出現。像前麵提到的西瓜,全國範圍的種植是在清乾隆年間。而今天最普通的水果——蘋果,是在元朝末年才從國外進獻到宮廷裏的,“蘋果”這個名稱更是到明朝才出現。再有像玉米,原產在美洲,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帶回歐洲的,再傳入中國,最早也是明嘉靖年間了,當時被稱作“番麥”;花生也是美洲植物,與玉米進入我國的時間相近,而內陸大麵積種植花生則是清朝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