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連環套——武俠小說的係列創作問題(2 / 2)

二、編年史型。這種係列多有明確的曆史背景作依托,每部書的主要人物大多在變化,但其情節、人物及武功均與前一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有的就是寫連續幾代人的故事,通讀下來,好似看武俠版的《資治通鑒》。例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反映了從南宋到明初一百七十餘年內的曆史風雲,主人公當然不可能為同一個人,其首部《射雕英雄傳》主要是寫郭靖,而《神雕俠侶》就換成了楊過,到《倚天屠龍記》又變為張無忌,但前後人物關係都有著明確的傳承,整體上看便是六代江湖英雄的命運史詩。梁羽生這方麵的野心更大,他用《萍蹤俠影錄》、《白發魔女傳》、《塞外奇俠傳》、《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等總共十五部相互關聯的係列作品,構成了一部宏大的“梁氏明清史”。

三、糖葫蘆型。這種係列是由幾個乃至十幾個各自獨立的故事組合而成(個別也有連續性的),不同故事間的大多數人物沒有太多關聯,完全靠一兩個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將其串接起來。這一形式是武俠作家們借鑒福爾摩斯、007之類西方偵探、間諜小說的技巧創造出來的。其最早的嚐試者是民國武俠名家姚民哀,他的《四海群龍傳》當時被稱為“連環格”。當然,更典型的範例還是古龍的“楚留香”、“陸小鳳”係列。

四、撲克牌型。這種係列是由溫瑞安發明的。會打牌的人都懂得,一副撲克能有任意多種玩法,根據不同情況,玩牌的人數和使用的牌數皆可多可少,極為自由靈活。而此類型的武俠係列中,人物和事件同樣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編排方式,變化多端。我們來看看溫瑞安的“四大名捕”係列。因為設置了四位風采各異的名捕,作者創作時的伸縮餘地很大,按照情節發展的具體需要,可以單寫某一名捕的故事,也可以合寫兩個、三個或四個名捕攜手破案。所講述的案件可單個成篇,也可互有聯係,還可案中套案、案案相連。總之,人物或聚或散,故事是分是合,作者皆可自如操控。由於這一形式可將小說多個元素隨意地進行拚湊組合,故也被叫做“搭積木型”。

盡管武俠係列的內容豐富、花樣繁多,但這一現象歸根結底還是一種商業行為,而非藝術本質使然。因而大多數係列是在沒有縝密精細的整體構思下隨想隨寫,堆砌而成的。作者這種無節製的創作,使許多所謂的“巨製”經常出現情節前後矛盾、結構鬆散雜亂、人物性格不統一等硬傷。更有一些作品不光內容拖遝冗長,還牽出了太多的頭緒,埋下了太多的伏筆,以致尾大不掉,無法收拾,而終成爛尾之作。

其實,一部作品的優劣絕不在其長短,老舍的短篇武俠《斷魂槍》雖不過區區幾千字,但其深刻的思想與高超的藝術卻不知要勝過多少數百萬言的“皇皇大作”。武俠作家們切莫一味貪多求長,關鍵是要出上品、出精品,這才是武俠小說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