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插科打諢博一笑——武俠小說中的喜劇元素(1 / 2)

“醜”是京劇的四大行當之一,凡是全本的大戲幾乎都要安排這類插科打諢的喜劇人物。我們古典的章回小說裏也是如此,像《西遊記》中的豬八戒、《水滸傳》中的李逵、《三國演義》中的蔣幹等。即便《紅樓夢》這樣的大悲劇裏麵,也設置了劉姥姥、史湘雲和薛蟠等比較有趣的角色。這些人物一出場,原本莊嚴肅穆的氛圍便有所緩解,讀者的情緒也會隨之輕鬆愉悅起來。

一般長篇敘事文學,由於結構太過宏大,情節太過龐雜,難免會使讀者有沉重壓抑之感,而喜劇人物及其帶來的喜劇情節就像給一台巨型機器加入了潤滑劑,可以使這個大家夥運轉得順暢。而戰爭或武俠這類的作品,時常會有扣人心弦的緊張橋段,所以更需要適當的喜劇元素加以調劑。

“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對此藝術規律,不光是小說家,民間藝人同樣有著深刻的認知。明清以來的大部頭評書裏都有著起調節氣氛作用的“開心果”,如《隋唐演義》的程咬金、《說嶽全傳》的牛皋、《三俠五義》的蔣平、《雍正劍俠圖》的張方等。

民國時期的職業武俠作家們大多也繼承了這一傳統。鄭證因的《鷹爪王》中有“活報應”上官雲彤、“鐵笛丐俠”崔平,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中有“追雲叟”白穀逸、“矮叟”朱梅,連以寫“悲情”著稱的王度廬在他的“鶴鐵”五部曲中還設計了劉泰保、花臉獾、沙漠鼠等數名搞笑角色,特別是劉泰保塑造得頗為成功。他是鐵貝勒府的拳師,綽號“一朵蓮花”,生性喜歡吹牛,又愛慕虛榮,還帶有些市井混混的習氣。他武功平平,卻常自以為是,想入非非,好管閑事,雖屢戰屢敗,但永不氣餒,真是既可笑又可愛。而正是有了這樣的人物,那些傷感淒愴的悲劇故事才有了“笑中帶淚,悲喜交集”的獨特韻味,這也是王氏武俠比較耐讀的一個重要緣由。

港台新派武俠中,率先塑造喜劇人物的是梁羽生。像《江湖三女俠》的俠女馮琳、《雲海玉弓緣》的小書童江南,都是天性活潑、伶牙俐齒、專好耍鬧、怪招頻出,讓一本正經的梁氏武俠中多了幾分情趣。可惜梁先生過於追求正統俠道和典雅氣質,這類人物實在太少。

與梁羽生相比,金庸就沒有那麼多的拘束,他小說的喜劇成分明顯加重,其主要作品中都不乏插科打諢的角色,像《射雕英雄傳》裏的周伯通、《倚天屠龍記》裏的周癲、《俠客行》裏的丁不四等,頑皮狡黠、擅長搞笑的韋小寶還堂而皇之地成為了《鹿鼎記》的男一號。

古龍自《武林外史》便開始大量塑造浪子形象,而他的這些浪子又大多屬於機智風趣的類型,無論是熊貓兒、胡鐵花這樣的配角,還是楚留香、陸小鳳這樣的主角,個個都是談吐詼諧、行為放誕,讓讀者忍俊不禁。

武俠小說中雖偶爾也運用巧合誤會、歪打正著之類的情節作搞笑手段,比如梁羽生《龍鳳寶釵緣》中因女扮男裝而造成二女成親,金庸《俠客行》中因孿生兄弟相像而常被他人錯認等,但主要還是靠人物的諧趣言行來達到喜劇效果的。

有時為增強“笑”果,武俠作家們還經常讓多個喜劇人物結對成群地登台獻藝。鄭證因《鷹爪王》裏的“燕趙雙俠”——“追雲手”藍璧、“矮金剛”藍和就是一對搞笑高手。這兩個矮老頭專愛裝瘋賣傻和戲謔玩笑,配合得還相當默契,看他們聯手消遣鳳尾幫眾匪盜的情節,著實令人捧腹。慕容美《風雲榜》裏的韋公正、武維之師徒則是一對老少絕配,二人觀戰之餘的交談與爭辯,是嬉笑怒罵、妙語連珠,其精彩有趣頗似在說對口相聲。金庸《笑傲江湖》裏的“桃穀六仙”更是六個難得的活寶。他們雖武功高強,卻心智未開,言行既荒誕不經又妙趣橫生,每次六人集體鬥嘴,皆像是表演滑稽小品,能逗得你前仰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