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武無第二——武俠作品中的“排序”問題(2 / 2)

即便主人公已經是武功第一了,也休想太平。古語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下第一”這個過於敏感的稱號,足以招致無盡的麻煩,有嫉賢妒能者的覬覦,有陰險惡毒者的算計,有心懷叵測者的利誘,有不甘居後者的挑戰等。這方麵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古龍《三少爺的劍》。男主角謝曉峰的種種痛苦磨難,都源於他是江湖公認的“天下第一劍”。而書中的幾場關鍵決鬥,也都是為了爭奪那個所謂的至高無上的“盛譽”。

武俠小說中許多武林爭霸戰的出現也常是由於武功排位的存在,一些野心勃勃者(多是些邪派掌門或教主)為奪得“天下第一”或“武林至尊”而不擇手段,於是將江湖攪得天翻地覆、血雨腥風,逼迫英雄俠士們為維護武林的和平與公正挺身而出,與之展開殊死搏鬥。臥龍生就是將“爭霸”與“排名”相結合的重要踐行者,他的《玉釵盟》、《飛燕驚龍》、《飛花逐月》等都是典型的武林爭霸類作品。慕容美的《風雲榜》中又首創了以黑、白、藍、青、紅、紫、黃七色榜的形式來劃分、選拔江湖高手,並通過“武林擂台賽”來決定武林盟主的爭霸模式。而作為爭霸類武俠的極品,金庸的《笑傲江湖》中也運用了“排序”手法。書中明確指出,當時江湖的武功第一是魔教教主東方不敗。此外,令狐衝還開玩笑地講過什麼嶽不群排名第八、田伯光排名第十四等。

這些或明或暗、或真或假的武功排序,提高了武俠小說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但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麵因素。最主要的弊端便是,一旦排名明確後,除主角等極個別人物外,其他人的武功高下便被定型了。如果甲比乙厲害,那不管再過多少年,乙毫無疑問地還是打不過甲。至於年輕後生們就更是難以趕超那些前輩了,似乎年紀越大功夫必然越高,師傅永遠比弟子強,武藝是一代不如一代,全然忘記了“拳怕少壯”的古訓。包括梁羽生、金庸等宗師在內的大多數武俠作家都犯過此類毛病。

金庸筆下的東邪黃藥師、南帝一燈和老頑童周伯通,從《射雕英雄傳》到《神雕俠侶》,中間度過了三四十年,依舊是中原武林頭牌的高手,而他們的徒孫輩中,隻有楊過一人脫穎而出,其他青年的本領皆遠遠不及這幾位年邁蒼蒼的師爺。這明顯是違背自然規律的。

這方麵還是古龍有著獨到的精巧安排,他讓“百曉生兵器譜”上的第二名上官金虹打敗了第一名天機老人,又讓第三名李尋歡戰勝了上官金虹。這看似反常的現象卻暗含著諸多緣由。首先天機老人的歲數過大,那二人則年紀尚輕,青年的體力、體能、反應和行動速度等自然要強於老者。而上官金虹則是輸在沒能抓住克敵的良機,被李尋歡搶得了主動。高手決鬥時凶險萬端,機會總是稍縱即逝,一旦喪失後果肯定不堪設想。再有書中寫天機老人達到巔峰後,因無敵而寂寞,又因寂寞而生懼,功夫反有退步,這也是頗有深意的。

古龍的這一設計是既合情理又含哲理,突破了傳統排序的窠臼,確是個高明的創意。由此可見,隻有勇於探索革新,文學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