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多水之鄉”圭亞那(1 / 2)

南美洲北部的圭亞那,1966年擺脫英國統治,宣布獨立,4年後成立圭亞那合作共和國。1975年3月,圭國總理伯納姆首次訪華,周恩來總理會見了他。兩個月後,應圭亞那政府的邀請,中國藝術團赴圭友好訪問演出,我作為該團的外事工作人員陪同前往。

獨立前,這個國家經受了四五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幾個老殖民國家都曾輪番或交替地占領過它。自1814年荷蘭將圭亞那“讓與”英國之後到圭亞那獨立,它一直由英國統治。

圭亞那,麵積二十一萬多平方公裏,相當於我國的湖南省。西鄰委內瑞拉,南麵與東麵分別與巴西和蘇裏南接壤,東北部麵向大西洋及其屬海加勒比海。所以,它也是“加勒比國家聯盟”及“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的成員。

圭人口稀少,全國約有75萬人,其中印度人占了少一半,非洲人近三分之一,還有混血種人、印第安人、華人和歐洲人。華人最早於1853年來到圭亞那,主要是廣東人和福建人,一個半世紀來,他們同全體圭亞那人民一道,為圭的發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作為英語加勒比地區第一個與中國建交(1972)的國家,圭亞那熱情歡迎中國藝術團。當時的圭國總統雷蒙德·阿瑟·鍾和夫人以及副總理兼國家開發部長裏德出席並觀看了演出。圭獨立後的首任總統阿瑟·鍾,是位華裔,那時年約六十,他連續當了10年總統,是亞洲以外擔任如此之高職務的首位華裔。他出生在圭亞那,一直希望有機會到他父親的出生地中國去看一看。1977年4月,阿瑟·鍾總統應邀訪華;之後到廣州尋訪親屬,實現了他的平生夙願。

藝術團在首都喬治敦以及埃塞圭博、林登和新阿姆斯特丹等地演出,演出之餘並進行了一些參觀訪問。

圭國首都喬治敦,坐落在大西洋海岸的德默拉拉河口,全國人口約有三分之一都集中在這裏。城市整整齊齊,街道兩旁都植有樹木,素有“加勒比花園城市”之稱。市內的建築小巧玲瓏,滲透著加勒比風采和歐洲中世紀風格。在我們到訪4年之前落成的國家博物館,既可了解到圭亞那的曆史和文化,也可觀賞到該國主要的動植物標本。“國家獨立紀念門”是用圭亞那生產的鋁製作的拱形建築物。錐體形的“草棚屋”,用棕櫚樹葉覆蓋房頂,富有印第安的傳統建築風格,是當地印第安瓦瓦人為1972年不結盟運動外長會議而設計的貴賓活動室。市政廳、聖喬治聖公會大教堂和聖安德魯教堂,都是造型挺秀的哥特式建築。喬治敦的植物園和動物園也很值得一看。在植物園,可以觀賞到圭亞那本土的熱帶植物,尤其是那高雅而靚麗的王蓮(一種睡蓮)。王蓮於19世紀在圭亞那的伯比斯河上發現,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現在則是圭亞那的“國花”。在動物園,人們可看到難得一見的美洲豹和南美洲的其他珍稀動物,美洲豹已成為圭亞那的“國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