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是加勒比海上的一個島國,與南美大陸北麵的委內瑞拉隔海相望。三十多年前,筆者隨一個代表團應特多政府之邀,去那裏友好訪問。從紐約肯尼迪機場乘英國海外航空公司飛機南下,途經巴哈馬,來到該國首都西班牙港。飛機從天空盤旋而下,映入眼簾的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片熱帶風光,碧海藍天,椰樹成林,十分迷人。
1498年,哥倫布第三次西航時,在特立尼達島登陸,同時觀測到多巴哥島。兩島後被西班牙占領,並經曆幾個殖民國家的爭奪,最後於1889年成為統一的英國殖民地。1962年,特多獲得獨立,1976年改為共和國,仍為英聯邦成員國。
特立尼達,在西班牙文裏是天主教“三位一體”(Trinidad)的意思。曆史上,由於西班牙的影響,美國科羅拉多州和南美的一些國家,都有以“特立尼達”命名的城市。所以,為避免混淆,在談到特多時,如單獨說“特立尼達”,最好叫它特立尼達島。
兩島的居民以黑人和印度人為主,同時也有少數混血人及歐洲人、華人和阿拉伯人後裔。當地的華人多為廣東人,稱特多為“千裏達”。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原是一個農業國,生產甘蔗、蔗糖、可可和椰子。石油和天然氣蘊藏豐富。1975年,我們去訪問時,特多剛開始生產石油不久。石油生產帶動了相關工業的開發,致使經濟發展很快。近年來,又大力發展旅遊業。據說,2007年,特多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14億美元,其中,工業占57.7%,而農業已退居到0.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近16000美元。在加勒比海地區,甚至南美,情況還是挺不錯的。
特立尼達島還是世界最大的天然瀝青產地。在島的西南部,有一個著名的瀝青湖,麵積47公頃,最深處達90米,估計蘊藏量1200萬噸。一說起湖,人們馬上就會想到,湖裏的瀝青必是液體,似水流。我們看過之後才知道,這個瀝青湖麵一片灰黑,像是用瀝青鋪設的馬路,隻是浮頭兒有些微軟,在我們立腳的旁邊,還停放著一輛大卡車呢!向導介紹說,瀝青被挖走一定數量之後,它還會從地下自然生長,因為地下油源源不斷向上滲出,慢慢進行補充。聞後,有人開玩笑說,這個湖真是寶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獨具風格的卡利普索(Calypso)民歌,也起源於特立尼達島。這種民歌形式已傳播到加勒比海的其他地區。曆史上,歌手們帶領黑奴,走街串巷,邊走邊唱,唱詞現編,都以時下事件為主題,對惡人惡事進行諷刺嘲笑。現時,這種民歌多在狂歡節演唱,有些流行曲平時也會演出,內容詼諧、幽默,演唱時通常由響葫蘆和吉他等伴奏,非洲的音調很濃,節奏很快,味道與眾不同。近幾十年,也有由鋼鼓樂隊伴奏的。有一次,我們聽到卡利普索,隻見周圍人捧腹大笑,我們問陪同人他們為何笑,他回答說,歌詞裏有些土語,很難翻譯成英文,即使翻出來,也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鋼鼓樂隊,是特立尼達島一種獨特的音樂合奏形式,樂器是金屬鼓。它的起源很有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島上居民欣喜若狂,不少人拿起瓶瓶罐罐,邊走邊敲,上街慶祝遊行。有些人扛著汽油桶,敲打出金屬的共鳴聲,十分動聽。就在這個基礎上,人們一步步用大小不同、高低不同的油桶製成不同音調的鋼鼓,進行合奏,發展成今天的鋼鼓樂隊。演奏時,樂手用橡皮頭槌子敲擊鋼鼓。樂隊的規模不同,小的不到10人,大的可多達幾十人。鋼鼓樂隊既可演奏慷慨激昂的節目,也可演奏抒情曲目。我們在特立尼達島,就聽過一個“全星”樂隊演奏一支悠揚的古典樂曲。
多巴哥島外,還有一個小多巴哥島,是鳥類禁獵區。特多兩島相距32公裏,我們雖然乘汽車輪渡去過多巴哥島,可惜未到小多巴哥去欣賞各種鳥類。不過,筆者還是有幸在特立尼達島上見到了特多的珍禽蜂鳥。蜂鳥小,好看,能在空中懸停,且能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