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返昆明,住北門街宿舍,辭係主任,由聞一多繼任,專任教授。清華文科研究所成立,由馮友蘭院長兼所長,聞一多任中國文學部主任,設所址於昆明東北郊外龍泉鎮。先是,民國二十五年,清華大學鑒於華北局勢緊張,籌設分校於長沙,擇一部分圖書儀器南運。時先生兼圖書館主任,實主持甄別圖書裝箱南運之役。南運圖書由湘入川,大部分被炸毀於重慶,先生最為傷心。小部分運到昆明者,文科研究所成立後,整理殘餘,陳書滿樓,於是進行研究工作。先生以半星期居城中授課,半星期下鄉至研究所,與聞一多,許維遹、浦江清,陳夢家等共同研討,續寫中國詩論專篇若幹,成《詩言誌辨》一書。在北門街宿舍,披覽現代文藝雜誌,作新詩評介多篇,成《新詩雜話》。先生母周氏太夫人已前歿,三十三年,小坡公歿於揚州,年七十有七,先生聞訊哀慟,時胃病已到嚴重階段。
三十四年八月,勝敵受降,學校議遷回北平。三十五年春,文科研究所結束,聞一多辭主任。先生雖健康未複,不得已複任為中國文學係主任,計劃複員。其年夏,西南聯合大學結束,師生分批離滇,聞一多被刺於昆明。時先生已離滇赴成都,同眷屬飛回北平。清華大學複返故址,先生住家於北院舊居,八年流徙生涯,至是略得休息,健康稍複。他收集聞一多遺稿,主編聞氏全集。內戰起,國內統一無望,生活艱難既同於戰時,而精神上更其苦悶。先生覺老之將至,益多寫作,努力成《語文零拾》、《語文影》、《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數書。他的散文更其精練老到,思想更其開廣,更其注意到通俗的大眾的文學。在現代文學批評中,他的持論最通達公正,名望甚高。他在昆明時漸致力於文學史的研究,授此項功課三年,所以處處能用曆史的觀點,通古今之變。最後,他研究通俗文學,注意小說史,還沒有論文發表。開明書店編中學國文教本,仍邀先生合作,他與呂叔湘、葉紹鈞共同計劃,擔任了語體文的教本。三十七年春,胃病大發,教授二十三年,難得看到他請病假兩周。然而到了學年考試將至,他又抱病上課,認真地結束了功課。至是,在校服務又滿七年,乃提出休假。計劃在園內養息一年,編開明課本並預備“現代散文”一門功課。他參加一學年的最後一次教授會,通過畢業生名單後,他的職務完了,辦理交卸。暑假中稍得休息,清晨傍晚,常曳杖逍遙於北院楊柳蔭中,同人均訝其消瘦。八月五日,胃病大發,臥床嘔吐。六日晨劇痛不可耐,由清華校醫室送往城內北京大學醫院診治,知十二指腸潰瘍穿孔,開刀治療。起初兩三天經過良好,其後轉他病,突趨嚴重,體力不支。十二日上午十一時四十分,溘然長逝,年五十歲。臨危,執夫人手不釋,從容若平生,無遺命及後事。子喬森、思俞,女蓉雋侍側,知交學生來視病者,鵠立門外。噩耗傳到學校,清華大學全體學生靜默致哀。其長子邁先自蚌埠奔喪至北平。身後唯遺書滿室,有《論白話》殘稿存案頭,蓋劇病時輟筆者。學校為治喪,並向教育部請恤。
先生長子邁先服務軍界,為中校教官,已婚。次閏生,服務新聞界。次喬森,思俞,還在讀中學。長女采芷,三女效武,均已婚。次女逖先,卒於抗戰期中。幼女蓉雋,方八齡,在小學。
先生既歿,親友之交,文壇作家,以及他的學生皆執筆為文,追憶哀悼,遍載國內數十種刊物。他的傳記材料,在各方征詢中,將來須集二三知友公同考實商定,又須能文之士執筆潤色。今茲所述,粗具記錄,亦或有失誤,又不暇為文,略述梗概,以備參考而已。
八月二十六日
(《周論》第二卷第八期,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出版。)
(《國文月刊》第七十二期轉載,一九四八年十月,文字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