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朱自清先生傳略(2 / 3)

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國內統一,定都南京。清華學校改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氏長校。他的老同學楊振聲長文學院,兼中國文學係主任,氣象一新。新的計劃是盡可能向新文學方麵發展,先生亦參與草擬方案。十九年,楊氏離校,馮友蘭氏長文學院,先生繼任為中國文學係主任。他的專門研究是詩歌與文學批評,任“新文學概論”、“歌謠研究”等課,皆編有講義。古文學考據的著作有《陶淵明》、《李長吉》兩篇論文,先後發表於《清華學報》。學者之間都稱道他的謹嚴博洽。二十年,休假出國,赴歐遊曆,又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讀語言學及英國文學。二十一年,返清華大學,時梅貽琦氏長校,先生複為中國文學係主任。此後數年,清華大學中文係均由先生主持,名教授有陳寅恪、楊樹達、黃節、劉文典、俞平伯、聞一多、王力等,一時稱盛。先生周旋老輩,獎掖新進,使新舊學術平衡發展,同人師生,感情皆洽。二十四年,兼任清華大學圖書館主任,二十五年辭兼職。專任中文係主任。

在出國赴歐前,他和陳竹隱女士訂婚於北平。陳女士,四川成都人,少先生七歲,畢業於北平藝術學院,為齊白石、溥西園弟子,工書畫、善度曲。二十一年八月,先生返國,與陳女士結婚於上海,偕返清華園,卜居北院。新婚伉儷,生活極愉快,先生寫作益勤,成散文集《你我》及《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稿。長子邁先,長女采芷,從揚州出來,到北平就學。為了家用不足,不得不兼職,他和楊振聲、沈從文共事,參加部編中學教本工作。於文章注釋外,他又旁參博考,寫下了若幹部國學要籍的提要和說明,這部稿子,就是《經典常談》的底本。他又應上海良友公司之約,參加《新文學大係》的編輯,編選《新詩》一冊。在清華大學,他開設“宋詩”及“中國文學批評”兩門新學程,成《宋詩鈔略》、《詩文評鈔》兩書。又開始研究中國文學批評裏的幾個基本觀念之演化,在詩論方麵先整理出頭緒來,成《詩言誌》論文一篇。他正要繼續寫稿時,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變起,中日戰爭開始,打斷了他的安居治學的生活。

二十六年九月,清華大學奉教育部命南遷,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成立臨時大學於長沙。先生留眷在北平,獨赴長沙,被推為臨時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文學院設於南嶽,時戰氛彌漫,弦誦不輟,先生常出講演,激勵士氣。在南嶽半年,生活樸素,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文學院諸教授談學遊山,登祝融峰,遊方廣寺,多題詠。二十七年春,臨時大學奉命遷昆明,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設於蒙自。先生遊曆桂林、陽朔山水,經安南入滇,其眷屬自北平脫險南來,定居於蒙自。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係主任。次年,遷昆明。時敵機轟炸甚烈,眷屬疏散到鄉,遂居昆明西北郊外梨煙村。村居簡陋,遣仆役,夫人親操家事,先生步履往返城鄉,教學甚勞。其時圖書缺乏,研究工作停頓,他注意到通俗教育的重要性,要使學術通俗化,乃續寫《經典常談》稿,又與葉紹鈞合作《精讀指導舉隅》,又與浦江清等創辦《國文月刊》,促進國文教學。胃病時發,二十九年春辭西南聯合大學中文係主任。由北大教授羅常培繼任。是年夏休假,同眷赴成都,住東門外宋公橋報恩寺,其地清幽,亦避免轟炸、疏散眷屬之所。暇居一年,與蕭公權等多倡酬,做舊詩,格律出入昌黎、聖俞、山穀間,時運新意,不失現代意味。又與老友葉紹鈞相會,合作《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兩書。三十年秋返昆明,留眷在成都,其夫人任四川大學圖書館職,長女采芷、三子喬森在成都上學,子思俞,女蓉雋,尚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