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朱自清先生傳略(1 / 3)

朱自清先生,字佩弦。他的字不很通行,他的名是每個中學生都知道的。他寫的文章,或署名,或署字,而成書出版時,一概用名。在學校裏也用名,學生都稱他為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省紹興縣人。祖父諱則餘,字菊坡。祖母吳氏。祖父為人謹慎,在江蘇東海任承審官十餘年,民國紀元前七八年退休,遷居揚州。父諱鴻鈞,字小坡。母周氏。民國紀元前十四年,前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舊曆十月初九日,先生生於紹興原籍(一說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為小坡公之長子。後來他在揚州長大,在揚州讀書,就入籍為江蘇省江都縣人。祖父退休後,他的父親隨侍在揚州,任揚州承審官。先生原名自華,弟物華,國華,妹玉華,皆生於揚州。民國元年,菊坡公逝世,留下些產業,家道小康。此後他的父親到過江西石港、江蘇徐州,曆任鹽酒各稅局局長,廉直清正,一無積蓄。讀過他的誠摯動人的《背影》的都知道他有位極其慈愛的父親。那時他的家庭遭遇不幸,祖母病故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在變賣家產,借錢辦喪事。菊坡公的一生謹慎,小坡公的忠厚廉直,這些性格不折不扣地都遺傳給先生。

揚州從隋唐以來,是南北水陸交通的都會,富庶繁華、人文薈萃之邦。先生幼年,值科舉初廢,學校方興,早承庭訓,讀過些經籍古文。民國紀元前後入新式學校,在安徽旅揚公學上學。十五歲,入兩淮中學(今揚州中學),成績優異,十九歲畢業,即考入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預科。父母的喜歡自不必說,而千裏迢迢,進京求學,為了安慰老人,他答應了早婚。到京半年,寒假中趕回家鄉結婚。夫人武氏,名鍾謙,揚州名醫武威三之女,與先生同歲。婚後感情甚篤,仍北上讀書。不料祖母病故,父親賦閑,他愁著讀書年限太長,恐家計艱難,遂改名自清,投考北京大學本科,再發再中,又被錄取。時北京大學尤以文科著名,先生入哲學係,加速用功,在三年內修畢學程。民國九年夏,畢業於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係,得文學士學位。

先生性喜交遊,在北大認識不少同學。同他交情最厚的有同學兼同鄉的任中敏,在校時不熟而後來成為良友的有俞平伯。哲學係主任胡適教授正領導著新文化運動,倡導文學革命,風起雲湧,給予先生的影響頗深。他熱心參加學生運動,並開始創作。最先試新詩,其後用功散文。早期的作品,收在《雪朝》、《蹤跡》兩個集子裏的,正是五四運動前後所寫。使他成名的是長詩《毀滅》與長篇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作於北大畢業後的兩三年。時人比《毀滅》為新文學中的《離騷》、《七發》,評《秦淮河》篇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此時他一躍而為第一流作者。

在杭州第一師範,初嚐講壇粉筆生涯的滋味,他覺得很不合適,幾乎要辭職,是學生留住了他。他的思想很新,同學生熱心地討論哲學上的問題、人生的意義,提倡用白話寫作,策勵青年,很得到學生的信仰。曆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杭州,民九至一一),吳淞中國公學,浙江省立第六師範(台州,民一一),浙江省立第十中學,第十師範(溫州,民一二至一三),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寧波),私立春暉中學(上虞白馬湖,民一三至一四)的國文教員,江蘇第八中學(揚州,民一四,他的母校)的教務主任兼教員。在江浙兩省教書五年,教育了不少青年,同時也訓練了自己。他漸漸地拋棄哲學,專心研究語文教育。他所任教的各個地方,不乏山水名勝,課餘遊覽,寫新詩、遊記、散文,陸續在文藝雜誌上發表,同時加入了上海的文學研究會。在此時期,他和夏丏尊、葉紹鈞、豐子愷、朱光潛、鄭振鐸為友,互受影響。在語文教育上的同道有夏、葉兩位。後來他和葉紹鈞合作了許多有關於國文教學上的著作,其趣味與經驗,植根在這五年的中學國文教學上。每一個中學生都讀過他的文章、他的書,終身得到他的益處。

白話文運動慢慢地成功,攻破了國學和古文的壁壘。民國十四年,北京清華學校加辦大學部,成立國文係,聘先生為教授。校址在北京西郊清華園,環境幽美,圖書豐富。國文係中多老輩,有古文名家,又有前清的翰林、舉人,先生年才二十八。然而青年學生中喜歡新文藝的,卻願意轉到他的班上來。(見《哀韋傑三》文)清華設有國學研究所,聘梁啟超、王國維等為導師,學術空氣濃厚,於是先生見聞日廣,益謙虛,自居後輩。次年,接眷到校,住清華園西院。《荷塘月色》、《兒女》兩篇寫他在園內的生活。他把散文零篇,繼《蹤跡》後,集成《背影》一集付印。那時,他已是五個兒女的父親了,生活的重擔壓著。不幸武氏夫人積勞成疾,十八年,在揚州病逝,年僅三十有二,遺二子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