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論大學文學院的文學係(2 / 3)

以上不過挑出一兩點困難來說,足見中外文係的合並計劃不易實施,還不曾說到這兩係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的局麵不容易改動,然而中西溝通和合並研究確乎是時代的需要,最好的辦法是在文學院中開拓新係,在空地上造屋,新的理想容易實現。待到新係成長以後,老係也可有合理的調整。今單說文學係的重要性。

在我們這一輩,把中西分別得清楚,但是,在中西合流的新文化裏所培養出來的青年,他們對於原來的所謂“中”、“西”已不複能區別,在意識裏隻感到古今新舊的區分,以及純文學與非文學的區別。學生踏進大學之門,隨其旨趣而選擇院係,其旨趣在於研讀文學的,原想進一個文學係,不要分別中西的。無奈大學校中缺乏這麼一係,而並立著兩個文學係,使他們難於決擇。論理,本國文學占更重要的地位,而文學創作是要運用本國的語言文字的,所以多數學生應該進中文係。但試一檢討中文係的課程,語言文字組另是一種專門學問,不屬於純文學,文學組的重心在於古文學,還有若幹古籍的研讀,偏於訓詁考據,就可以知道中文係的課程是學術性高於文藝性。青年們的愛好新文藝並且想從事創作者,對於這些功課的重要性不易認識,而深感乏味。新文學的曆史還短,可能添設的功課有限,而且研究以及創作新文學還須多讀世界名著,文學理論書,許多學問在西書裏麵,要充實這一方麵的學養,出了中國文學係的範圍。如果讀外國語文係,可以多習語言,多讀世界名著,眼界廣闊,可是三年的專門訓練全在外國語言文字裏,難免拋荒了中文,容易養成眼高手低之病,而對於本國文化又太隔膜。

文學是一門最老的學問,不但曆代文人的著作多,而且研究這些文學的文獻材料堆積下來的浩如煙海。談到文學研究,不能完全擺脫傳統。中國文學的研究者,應該讀若幹古籍,因而文字音韻之學也不能不知道。外語文係又在訓練另一方麵的專門人才,為專攻外國語言及文學者而設,功課繁重也不能安插若幹中文功課。大學教育的宗旨在培養專門人才,同時也造就通才,文學院是自由教育。以前若幹大學有主係輔係的製度,使學生能兼讀兩係,近來這種製度已取消。雖然在選課裏可以得到若幹自由,但兩係的作風,不全相同,課程的編排是整套的,零拆聽讀,不易得益。我們希望在兩係之外,另設一個普通性質的文學係,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該係以文學作為一門學科,不分中外,挑選精要的部分讀,論到溝通中西文化那個目標固然太高,或者不容易談到,隻以供給一個大學文科生的文學修養,而輔導其創作能力,作為主要任務,以期造成社會上應用的人才。

文學修養包含四項:(一)文學名著的精讀,不分中外;(二)文學原理的了解,文藝欣賞及批評能力;(三)文學史的知識;(四)寫作的訓練,主要的在本國語言文字裏。根據這四項,采取重點教育製,以製定學程。例如在入門的時候,設置“中國文學”、“西洋文學”兩門,包括文學史的知識及閱讀材料。在三四年級,設置“詩”、“散文”、“小說”、“戲劇”、“文學批評”五門。每門代表一種學問,包括名著精讀、理論及習作。讀物包括中西新三方麵。中西名著需要精讀,新文學部分重在討論及習作。翻譯也可以鼓勵。內中詩和散文可以偏重中國部分,後麵三門可以偏重西洋部分。詩和散文是基本修養,應定為必修,小說戲劇涉於專門技術,文學批評是高深課程,學者於三門中任選兩門以為必修。如此,三年之中隻讀六門基本功課,學生可以讀得好。教授人才,聘請中西兼通的,不得已也可請兩三位教授合授一門,分若幹小課以為一組,而使學生合讀之。係中通用中西語言文字,關於理論及文學史部分盡以國語講授為原則,而創作練習全用中文。這樣兼收中外文兩係之長,而去其繁重偏枯之病。基本重門功課之外,設若幹輕門選課,例如新文藝概論或中國新文學史,新聞學,傳記文學,兒童文學,民間文學,文藝教育學等。哲學、美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文化史等皆與研究文學有關,隨學生旨趣,分別使其擇讀,取於他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