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觀物之妙,求物之妙,於日常現實生活的小事物中,發揮其人生哲學,於詩中往往發出其對事物的妙悟,也就是深微的理解。蘇詩亦多議論,並不幹枯,而是高超曠達的。他用藝術家的態度,愛好人生,擺脫功名富貴的追求,引導讀者愛好自然與藝術。
(4)善比喻。蘇詩長於比喻,且立意新奇,不落前人窠臼。前述《題西林壁》以觀廬山整體設喻,寓發新意。《和子由澠池懷舊》以“雪泥鴻爪”喻人生境遇,已成千古絕唱。蘇軾有許多寫西湖詩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十分通俗、親切,千百年來成為吟西湖的定評之作,再如“春風如係馬,未動竟先騁。西湖忽破碎,鳥落魚動鏡”,“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有靜看,有動觀,山如馬,湖如鏡,晴雲如絮帽,初日如銅鑼,喻意貼切,栩栩如生。再看《百步洪》詩中“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爭磋磨。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這些詩句,其中一連串的生動比喻也令人讚歎不已。
(5)詼諧。有人說蘇軾“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蘇軾的人生觀是達觀主義的,他襟懷曠達,寫起詩來“觸處生春”,妙語詼諧。石蒼舒喜歡寫字,築醉墨堂,日夕學書,草書頗有成就,請蘇軾做詩論書法,蘇軾送他詩曰:“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借項梁告誡項羽書不足學的故事幽默地開了頭,詩結尾說“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又很風趣地說,不須像張芝那樣在絹帛上苦練書法,可以用絹來作被褥。蘇軾以花甲之年謫居海南之儋耳,生活很苦,人很消瘦,得知同遭貶謫的弟弟人也很瘦,於是作《聞子由瘦》一詩雲:“海康別駕複何為?帽寬帶落驚童仆。相看會作兩臞仙,還鄉定可騎黃鵠。”達觀坦然,機趣橫生。
(據講稿綜合整理並加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