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辛棄疾的詞(1 / 2)

辛棄疾的詩和散文留下的不多,他主要是詞人。他的詞的創作極為豐富,有六百多首,是詞人中創作最多的。他的詞集叫《稼軒長短句》(四印齋所刻詞本)或《稼軒詞》(《宋六十名家詞》)。

辛棄疾平生“以氣節自娛,以功業自許。”(範開語)但他的理想並未實現。他的滿腔愛國熱情無法吐泄,於是悲歌慷慨的心情在詞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表現。他的詞就是他的抱負和縱橫的才氣在他當時最流行的文藝形式中的表現。

辛棄疾進一步發展了蘇軾所開拓的詞的境界,題材極廣闊,有抒情,有說理,有懷古,有傷時。筆調是多方麵的,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悲憤、牢騷,嬉笑怒罵,皆可入詞。

稼軒詞豪放雄壯,充滿愛國思想,有英雄氣概,和放翁詩近似,而痛快淋漓,又過於蘇軾。辛棄疾“舟次揚州”,回憶當年在此參加抗敵事業的軒昂氣概:

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骨高血汙,風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馬黑貂裘。

——《水調歌頭》

披貂裘,騎駿馬,目睹打敗完顏亮的南宋軍隊軍容大盛,辛棄疾對中興充滿希望。而當他回憶年輕時驟馬馳金營於數萬敵軍中生擒叛徒的情景,更是豪情滿懷: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詹突騎渡江初。燕兵夜足銀胡革錄,漢箭朝飛金仆姑。

——《鷓鴣天》

但是壯誌難酬,所以辛詞更多的則是表現磊落抑塞之氣: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珠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摸魚兒》

國難當頭,報國無門,不免發出“煙柳斷腸”的哀怨。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曰:“詞意殊怨,然恣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起處‘更能消’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後倒折出來,真是有力如虎。”梁啟超評雲:“回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藝蘅館詞選》)據羅大經《鶴林玉露》說:宋孝宗看了這首詞,雖然沒有加罪於辛棄疾,但很不高興。作為愛國誌士,憂懷國事的哀愁,無處傾訴,隻有借詞宣泄出來。“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幹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水龍吟》)“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菩薩蠻》)前詞寫英雄無用武之地,直抒胸臆;後詞“惜水怨山”(周濟《宋四家詞選》),登台遠望,北方山河,仍在敵手,隻有借鷓鴣鳴聲來抒發自己羈留後方、壯誌未酬的抑塞苦悶心情了。

在辛棄疾筆下,壯誌不酬的憤懣之情也能表現在別詞裏:

綠樹聽鵜鳥,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裏,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賀新郎》

辛茂嘉是棄疾族弟,因事貶官桂林,辛棄疾寫了這首在辛詞中很著名的《賀新郎·送茂嘉十二弟》。他把兄弟別情放在家國興亡的大背景下來寫,借曆代英雄美女去國辭鄉的恨事,來抒發山河破碎、同胞生離死別的悲情。梁啟超指出:“算未抵人間離別”句“為全首筋節”。(《藝蘅館詞選》)這是切中肯綮的評論。陳廷焯評曰:“稼軒詞自以《賀新郎》一篇為冠。沉鬱蒼涼,跳躍動蕩,古今無此筆力。”(《白雨齋詞話》)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稼軒《賀新郎·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絕妙,且語語有境界,此能品而幾於神者。然非有意為之,故後人不能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