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談端(2 / 2)

五月五日就是因為日子有點奇巧,所以民間應該有點舉動來以毒攻毒。劃龍船鬧鑼鼓,是用以克服水麵上的妖怪的,最早應該起於吳越荊楚,因為南方是個水國,語雲:“南人乘船,北人騎馬”,中原人是不慣弄船的。起初是迷信,後來變成娛樂,但是包含著操練水師,軍國民教育的意義,所以一說起於那位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北宋汴京金明池的賽船就是操演水兵。至於飲雄黃酒,焚蒼術,插菖蒲,是辟瘴氣,紮艾人艾虎艾劍是破妖魔,那更不消說得。事實上到了端五節,天氣漸漸炎熱,蛇蟲百物活動起來,痢疾,瘧疾,霍亂,傷寒,那些疾病要流行了。從前的人沒有現代的醫藥知識,對於疾病死亡的增多大起恐慌,於是想到用草木藥物來辟毒製鬼,意義是極重大的。角黍呢,本來也是辟邪的東西,原來的意義在五色絲線上。漢人應劭的《風俗通》說,“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溫。”這種五彩絲線叫做“長命縷”,也叫做“續命縷”,係在臂上固然有效,假如做成小玩意兒掛在小兒女的身上也是有效的,其中一種玩意兒就取了小角黍的式樣,我們小時候還常看見的。漢人到了端五節用這些絲線做的東西互饋贈,饋贈免不了食品,於是就有可吃的角黍產生。《續齊諧記》還說當時的角黍用楝葉和絲線,現在是用箬和蓑草了,把頂重要的辟邪的東西去掉了,這不是買櫝還珠嗎?

(據剪報抄錄,報名待查,署名“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