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曆的五月五日是端五節,以前各地方都有些古老的風俗,例如競渡,飲雄黃酒,焚蒼術,插菖蒲,紮艾劍艾人艾虎,吃粽子等。在現代的都市裏,這些風俗統看不見了,隻有吃粽子一件事留下來點綴這一個節日。此外還有店家用這個日子來結算賬目。
競渡和吃粽子這兩件事,據說都和楚國的詩人屈原有關係。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裏說屈原死在汨羅江的日子是五月五日,所以那一天荊楚的人民有競渡的風俗,表示用舟楫來拯救他的意思。荊楚是相當於現在湖北湖南一帶,那麼競渡的風俗該是從這一帶地方傳播開來的吧。同時人吳均的《續齊諧記》裏也說,屈原是五月五日投在汨羅江裏死的,楚人哀憐他,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相傳到了漢朝某年,忽然有一個人對吊祭的人說:“你們祭我,我很感激。可是給我的東西,往往被蛟龍竊去,除非你們塞上些楝樹的葉子(一本作菰葉),再用彩絲縛定,這兩種東西是蛟龍忌怕的。”無疑地這個人,就是屈大夫的鬼靈了。百姓按照他的意思辦,漸漸演變成角黍,也就是今天我們吃的粽子。
屈原有沒有這個人,在二十年前的學術界裏曾起一番辯論。我想,總該有這個人吧。不然,像《離騷》、《天問》那樣的好詩是誰做的呢?假如《離騷》、《天問》是有一個人寫的,那個人便是屈原。至於是否如太史公所說的那樣一個人,乃是另一個問題。要知道司馬遷距離屈原的時代已經相當的遠,而且楚國的史書被秦始皇焚燒了的,他也無可如何,隻得把傳聞的話寫下來。不過他並沒有說屈原死在五月五日。又隔了幾百年方始有這個說法,看來更靠不住了。那競渡的風俗也不一定從荊楚地方傳播開來,浙江一帶老早有的,所以另外一個說法是起於越王勾踐。至今浙江地方不是有一條曹娥江嗎?那是因東漢時的孝女曹娥而得名。曹娥的父親是個巫者,就在五月五日那一天操舟迎潮而溺斃。古書上說是迎接波神。那位波神不見得是屈原,怕是伍子胥一流人物吧。再說,競渡不一定在端五,端五也不一定有競渡。記載北宋汴京風俗的書是《東京夢華錄》。那部書裏記著汴京金明池看賽船,大小龍舟,虎頭飛魚等船,排成兩陣,各各喝鼓捷進,爭奪錦標;還有水傀儡,蠻牌,神鬼,雜劇等等諸軍百戲。端五節反而沒有這一場熱鬧,所以端五和競渡也沒有必然的聯係性。
競渡不一定為的是屈原,屈原和端五就不相幹了。據我們看,是先有這一個節日,後來把屈原附會上去的。因為民間對於某種風俗的古老相傳,說不出所以然來,有人說出一番道理,覺得很有些意思,慢慢就成立了。譬如寒食節本來和介子推沒有關係,有人說出晉文公燒山一段故事,很覺動聽,大家就那樣相信。端五節屬於屈原也是這樣一個情形。屈原是大大有名的詩人,而且是個忠臣,不但民間愛聽,士大夫更愛說。有許多節日,原來還是我們的老老祖宗在不很文明時傳下來的迷信,說起來真不知道是哪一朝代的話,傳到若幹時候,文化相當高了,民間要求一個理性的解答,於是便裝點出或者附會到一位賢人的故事上來。
那麼端五到底是怎樣一個來曆呢?端者,初也,端五便是初五,指的是五月初五。原來古人把數目看得神秘,這個日子有兩重五,顯見得奇巧不尋常的。所以五月五日,和三月三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都算是一個節。那種奇巧的日子,古人對於他們有相當的忌諱。《史記》上說孟嚐君生在五月五日,父親不願意養育他,想把他丟棄。可見齊國老早把這個日子看得古怪。晉武帝問他的臣子,三月三日曲水流觴的故事是怎樣起的,摯虞對答道,“從前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了三個女兒,三天內都死了,村人以為怪,乃以是日相攜到水濱盥洗,慢慢起了流觴曲水的風俗。”武帝說:“那也不是一個好日子。”束皙搶著說道:“摯虞小生,他不懂得什麼,我所知道的是周公卜城洛邑時,曾有流水泛酒之會。再則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有金人出於水中,捧著一口劍說道,令君製有西夏,後來秦霸諸佯在那個地方立曲水祠。”武帝聽了大悅,立刻賜賞十五斤金子給了束皙,把摯虞貶官。從這件事情看起來,皇帝是不好侍候的。摯虞真正冤枉,本來三月三日上巳,是修禊的日子。修禊原本是祓除不祥,到那一天人民到河邊洗個澡,要把晦氣洗掉,他所說的故事,雖然不是最早的起源,倒還不離乎宗;束皙的王霸的故事才是特地來取媚君王的。但是皇帝懂不得真理,隻要說得堂皇。束皙才是個聰明投機者。那九月九日也不是好日子,有兩重九,所以叫作重九,也叫做重陽。那一天百姓去登高,雖不像現在的走警報,據說也是躲避災難的意思。七月七日是乞巧節,牛郎織女渡河相見,應該是個好日子了,何以王鳳姐的女兒生在那個日子,從小兒就多病痛呢?後來劉姥姥說,“就叫他做巧姐兒,這個是以毒攻毒的法子,必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你想直到清朝還是認為這七月七日生的兒女是不容易領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