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劇十二科,首“神仙道化”。元劇中神仙戲極多。這現象是不是因為亂世而多消極思想,或者元代道教極盛,用以宣教?按諸實際,雜劇多半演於勾欄,或應官府良家的召喚,所謂“戾家把戲”者,思想,宣傳,都談不到,目的還是娛樂及慶賀。元人神仙道化戲本,都可用來祝壽的,不但《蟠桃會》、《瑤池會》、《八仙慶壽》諸本如此。周憲王《新編呂洞賓花月神仙會》序言雲:
予觀紫陽真人悟真篇內有上陽子陳致虛注解,引用呂洞賓度張珍奴成仙證道事跡。予以為長生久視,延年永壽之術,莫逾於神仙之道。製傳奇一帙以為慶壽之詞。抑揚歌頌於酒筵佳會之中,以佐樽歡,暢於賓主之懷。亦古人祝壽之義耳。
於此,我們可恍然於元代神仙戲之多,原來是有實際的應用的。而古人祝壽之義又可提醒我們張素卿畫的故事。八仙戲和八仙畫的應用是一致的。陳舊和抄襲既可厭,畫工以改動部位及服禦為推陳出新;而編戲本的能事為造新劇本。認真的人,對證古書,不認真的就亂造了。此所以此類八仙傳說忽又增多而盛起來的原因。照曆史研究,他們的傳說應該止於兩宋的。劇本的出新是迎合新需要的緣故。因之呂洞賓所度的人可以無窮。陳季卿所遇的是終南山翁。範子安未必不見《太平廣記》而《竹葉舟》劇樂於改為呂洞賓的原因,一則呂為人熟知,二則可以借用末折八仙同場的熱鬧。傳說的增多,其中有許多是自然的歸並或“箭垛”,也有許多是人為的假借,因可以用現成的排場。在戲劇裏麵,必定可以找到許多的例。趙景深先生所指出八仙劇的特點,末折必有同場,倘以祝壽的作用來說,則此折是《蟠桃會》的翻新及短縮,為祝壽戲的主要排場。
我說八仙的傳說應該止於兩宋的原因,是曆史上看來應該如此。劉向《列仙傳》裏的神仙最古,他們的傳說到劉向(姑且假定是他寫的)寫定時已止。葛洪的《神仙傳》又出新人物,葛洪寫時,他的神仙也已成過去。此後也不會增加傳說了。唐以前的神仙異人,差不多都見於《太平廣記》。八仙除張果、藍采和二人外,餘六人不見於《太平廣記》,可知此六人的傳說皆起於宋,精密一點是北宋初到南宋初。在這一個時期裏,道教及神仙思想確是很盛。此八人不過許多傳說神仙中間的八人。但在北宋,呂洞賓已占首席。八人在幾方麵被借重。王重陽教所要的是鍾、呂,據全真教,鍾、呂應與劉海蟾、王重陽為伍的。畫工又要了李、藍,因為別致。南宋民間要了徐神翁,他在北宋末,而較近於臨安。戲劇及繪畫互相推移形成此鍾、呂、藍、韓、李、張、曹、徐,或鍾、呂、藍、韓、李、張、曹、何。也是慢慢演變而成,並非一時固定。戲劇及繪畫所以需要,皆為祝壽。南宋如迎賽已用八仙,則《慶壽》戲本已存在,否則裝扮無可模擬。繪畫及戲劇所以用八人,因對稱及掩映之故。《蟠桃會》及《八仙慶壽》的戲本如先存在,那麼後來的神仙戲的題材不得不集中於鍾、呂度脫的故事,否則是不能應用《蟠桃會》及《慶壽》的現成的熱鬧排場,而慶賀之意不盡。所以如陳季卿為呂洞賓所度的《竹葉舟》本也可以產生而得力。此故事的產生距他們在傳說時代已遠。但為編劇者所樂用,或即編劇者亂造的,所以然的原因是如借用《慶壽》本排場為末折則甚為便當。此所以唐宋八仙傳說複盛於元明之故。
或者又有一個疑問。觀元劇如《藍采和》、《城南柳》、《鐵拐李嶽》多哭鬧之事,是否適宜於慶賀?此點伶人不管,世俗的人也無所謂,到高雅的周憲王就不很舒服了。所以他要改訂。《誠齋雜劇·瑤池會八仙慶壽》本序雲:“慶壽之詞,於酒席中伶人多以神仙傳奇為壽。然甚有不宜用者,如《韓湘子度韓退之》、《呂洞賓嶽陽樓》、《藍采和心猿意馬》等本,其中未必言詞盡皆善也。故予製《蟠桃會》、《八仙慶壽》傳奇,以為慶壽佐樽之設,亦古人祝壽之意耳。”明初的周憲王同我們一般見解,有許多神仙劇是不適宜於祝壽的。但觀此序,則元人用神仙傳奇以應慶壽之需是毫無疑義了。《蟠桃會》等本,本來有的,觀陶氏《輟耕錄》即明白,誠齋雜劇大都依據元人排場;而此言新製,乃新製詞。他在《蟠桃會》劇本序即說,他本來偶填南呂宮慶壽詞一曲,後來值其初度之辰,續成傳奇一部,付之歌喉。至於他這兩本中所用的八仙,以及同場唱曲的情形,與金元本大概一樣,而元人“度脫劇”中的末折同場唱曲,其排場必有一定規矩。戲劇因排場之故,不能不有保守性。此組八仙的組成,正值宋元戲劇產生之際,他們先在戲劇中占好地位,後世竟無以易之了。
慶壽戲不必用八仙,前引《蟠桃會》劇本有南極仙翁、嵩山仙子、毛女可證。但八仙不可少者,此關於腳色分配之關係。戲班腳色分生、旦、淨、醜四種,而生可分為生、小生、外;旦可分為旦、貼、老旦。如此其數適得八。鍾呂八人,個性各別,用之於繪畫,則如元美所言,相映成趣;用之於戲劇,則可盡班中腳色,納於同場,而分配平均矣。或曰:旦有三,今八仙中僅一何姑為女子則如何?曰:今以貼扮何姑,正旦及老旦則擇八仙中嗓音相似者扮之。通常以旦扮韓湘,以老旦扮藍老。趙甌北《陔餘叢考·八仙》條雲:“女仙二人藍采和,何仙姑,”令人納悶。下雲:“是藍采和乃男子也,今戲本硬差作女妝,尤可笑!”甌北不知道戲,而據戲本以考,故笑世俗以藍為女仙,實則世俗固未嚐如此。戲中以旦腳扮男,此常有事,如《邯鄲夢·西牒》折(俗稱《番兒》),打番兒漢係男子而以旦演唱是,觀劇本必誤會。
總括上文,此八仙的構成,有好多原因:(一)八仙空泛觀念,本存在於道家。(二)唐時道觀有十二真人圖等,為畫家所專工,此種神仙圖像可移借為俗家祝壽之用,因此演變成此八仙圖,至久後亦失去祝壽之意,但為俗家廳堂懸畫。改為瓷器,則成擺設。其用意與“三星”同,祝主人吉祥長壽之意。(三)戲劇本起於宴樂,《蟠桃會》等本為應俗家壽宴之用的,神仙戲亦多用以祝壽。其中八仙排場最受歡迎,適合戲劇的組織。(四)此八人的會合,約略始於宋元之際。(五)此八人的會合並無理由,在繪畫方麵,猶之唐宋道家畫《十二真人圖》,南宋版畫雕四美人,宋元俗畫《七賢過關圖》的隨便的組合。戲劇方麵,名錄頗有出入,也從演變而漸漸固定的。從這樣看來,八仙的組成與真正的道教的關係很淺。隻有鍾、呂兩人有兩重人格,一是神仙,二是教主。所以他們一邊加入為民俗藝術所采用的神仙集團,一邊被全真教推尊為祖師。然則全真教應該隻尊鍾、呂為祖師了,但後來又容納另外數仙,而認為別派。此是晚起,顯係化於民俗。以研究道教著名的日本小柳博士到北平白雲觀收輯史料,從他所得材料中,我們知道我們所謂八仙中另外有幾個人也已加入祖師之列。《白雲觀誌》卷三載白雲觀迎賓梁至祥在民國丙寅年抄出的《諸真宗派總簿》《宗派源流目錄》。今錄有關於此八仙之祖師及其在名錄中之次第如下:
第四 東華帝君 少陽派
第五 鍾離帝君 正陽派
第六 純陽帝君 純陽派
第四 四純陽祖師 天仙派
第四 七純陽祖師 蓬萊派
第五十 果老祖師 雲陽派
第五一 鐵拐祖師 雲虛派
第五二 何仙姑祖師 雲霞派
第五三 曹國舅祖師 金丹派
以上總論。至八人個人的事跡及傳說,及傳說中相互的關係詳下分考中。詳略以所見材料為分配;次序不拘。
(《清華學報》一一卷一期,一九三六年。原文共分九節,此處節選的是第一節總論部分。)